教育家型校长是在长期的潜心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以前,经常有人讨论起校长姓什么的问题。有的说校长姓“官”,有的说校长姓“钱”,有的说校长姓“事”,甚至有的说校长姓“杂”,如此这般,不一而足。其实,讨论校长“姓什么”的问题,无非是说,校长工作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哪里的问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校长的中心工作一定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校长,还要筹集资金,以求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还要处理各种烦杂的事务,以求把事情做得更好。由此可见,校长就是一名教育实践者,“姓什么”的问题着实无须讨论。 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关键在于潜心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中小学校长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要像教育家那样办学,首先要改进自己每天忙碌的生活。既不能姓“杂”,也不能姓“事”,要从日常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跳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加强自身学习。既要从书本中学习,又要向他人学习,特别要强化教育反思,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要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校长的办学思想既影响着其自身的办学行为,又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甚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全局。校长要做自己教育思想上的“领导”。校长的办学思想常常是形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的。一般要经历“有自己的办学想法——有自己的办学思路——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办学思想”的过程,逐步发展而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创新。每一次的创新实践,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完善和丰实校长的办学思想。 要坚持投身到一线。教育家型校长不是单纯的理论家,纸上谈兵是难以取胜的。校长只有投入到一线,走进教师与学生当中,才能真正地了解师生,才能正确地为学校把脉,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素养,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办学方向。教育家陈鹤琴和师生一起开荒、筑路、盖房,他长期坚持与师生一起吃一起学,同劳作共娱乐,在江西泰和的340亩荒地上,办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学校——“江西幼稚师范学校”,并在此诞生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老一辈教育家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家型校长的双脚始终是踏在自己学校的土地上的,也是与师生生活在一起的。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教育,首先是人学。”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下的独特定义。在他的眼中,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分数单,而是精神的宇宙,他们都应该成为善于创造性思考、富有智慧的人。可见,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应当成为我们分析和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习惯于从教的立场、从管的立场、从权威的立场来审视教育问题,是能否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关键。将办学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办学行为,让行为体现思想,最终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是能否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标志。 要践行正确的教育主张。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人,做真人,是教育的本真内涵。有了这样的追求、探索和实践,才可能成为教育家。在喧嚣浮躁的教育环境中,校长不能盲从和蛮干,办教育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校长具有了正确的教育主张,就要坚持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讲,坚守最为重要,执着的坚守是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品质。 “教育家办学”是时代的呼唤,担当起教育现代化的重任是当代校长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校长只有潜心实践、科学实践、创新实践,才能在持续的实践中不断优化思维,不断生成智慧,从而在通向教育家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如果说,有怎样的校长就能造就怎样的学校,那么,有一批教育家型校长,就一定能撑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