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张少华:换个方向做第一

发布日期: 2014/08/09      浏览次数: 60  


 

张少华:换个方向做第一

高影 康秋菊

巍巍长白山,充满着神秘;悠悠白河湾,流淌着欢快。山水相连处,林木掩映中,吉林省抚松县榆树学校若隐若现。学校里书声朗朗,笑声盈盈,和着长白山的清风流云,飘向天空,飞向远方。这里的教师笑容灿烂如夏花,这里的孩子恣意地享受着生命。

深山老林里,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为什么师生的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为什么师生的神态那样从容、淡定?这得益于学校“和谐、愉悦”办学理念的引领,得益于“小球愉智,书香树人”校训的落地,得益于“运动+读书=成功人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这一切源于曾经有一位校长张少华。

如果说,现代学校里,教师之于学生是点燃、激励、唤醒,那么,校长之于教师亦然。张少华做到了,他的管理是朴素的、无痕的,是指向灵魂的,是浸在师生骨子里的。学校地处农村,没有雄厚的资金,没有高档的设备,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但从不抱怨环境的张少华善于换个方向做第一。

变废为宝

抚松县第二中学计算机教师,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主抓德育和艺术,教育局中小学德育办主任,抚松二中德育副校长,东北师大离职进修,这是张少华35岁前的工作经历。这样的经历让张少华在做校长之前,就对如何办好学校有了基本的认识。

生命需要经过严格的淬炼,才能展现出耀眼的光华。2008年,35岁的张少华翻开了他人生崭新的一页——到抚松县榆树学校任校长。

满怀一腔抱负,张少华走马上任了。第一脚踏入榆树学校,文艺地说是满目苍凉,通俗地讲就是破破烂烂。这对从小在城里长大,毕业后又是在县里最好的学校和教育局上班的张少华来说,有些不知所措。上任之前,他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里的萧条面貌吓住了:“没想到农村学校条件这么艰苦,看什么都不顺眼,其他不说,只说那板报吧,可能已经一两年没有更新了。”就这样,张少华开始了建设理想学校的长征。

学校里唯一的二层楼里,教室成了仓库,全是破桌子、破椅子。张少华带领师生拼凑,加工,再铺上一层木纹的三合板……师生的妙手生花,让破旧桌椅摇身变成了椭圆形的阅读桌,成了漂亮、坚固的阅读椅。本着变废为宝的思路,张少华带领师生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舞蹈室、美术室、期刊室。

学校食堂前,有一块200多平方米的空地,平时,孩子们在这里排队打饭。晴天尘土飞扬,赶上下雨、下雪,更是一脚泥泞。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张少华带领全校教师一起自力更生,整修这片空地。两天之后,不仅光洁平整的水泥地面铺好了,一个崭新的篮球场也建立起来了。那一刻,教师和学生开心极了,在劳动中、在谈笑间、在共同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张少华回忆说,完工当天的晚上,皓月当空,篝火映红了每个人的笑脸,烤全羊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全体教师边吃边聊,其乐融融,真正达到了内在的和谐。

如今,榆树学校的校园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近百米的班级文化墙,静立在花草树木中的石刻,硕果累累的绿色长廊,校史展室、鱼塘喷泉,让校园有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玉书园里的两座色彩斑斓的凉亭,这也是张少华变废为宝的杰作。废弃了的有线电视的大锅,成了凉亭的顶子,涂染上亮丽的油漆,别有一番情致。石桌、石凳、石刻随处可见,花坛中的各种花草五彩缤纷。

基于“运动愉智”的理念,张少华将乒乓球运动引入榆树学校。没有场地,他便借势就着教室后墙搭起拱形的塑料大棚,透光遮风又挡雨,尤其到了冬天还能抗寒。没有球台,用砖砌,水泥铺面,涂上油漆,也像模像样。学校几位年轻教师还创编了乒乓球韵律操,组建了师生乒乓球俱乐部,开设了集音、体、美同上一节乒乓球课的特色校本课程。现在,榆树学校乒乓球运动参与率100%。师生在运动中感悟拼搏、奋斗的内涵,不断成长。

引领师生精神成长

多年的学习积淀,让张少华内心深处有了理想学校的影子。学校应该是读书的地方、运动的场所,在这里,学生一定要有兴趣,教师一定有爱好。基于这样的想法,张少华开始构建他“小球愉智,书香树人”的蓝图。

阅读改变人生。在张少华看来,读书,可以涵养一个人的品德,可以丰厚一个人的底蕴。读书,能够荡涤浮躁,过滤出一股清新之气,可以营造出一种娴静氛围。为了充实期刊室,张少华要求书店经理每月给学校寄书单,学校每月会拿出1000元购新书。这些书不一定是教育类的,也可以是文史哲,其目的是开拓教师的眼界和思想。由于经费有限,每种图书只购一本,放在期刊室共享。

阅览室既对教师开放,也对学生开放。尤其是住宿生,由于场地有限,图书管理员给每个班分发5张阅读卡,领到卡的学生晚上6点到8点,可以在阅览室自由读书。为了真正达到书香树人的目的,张少华又在室外建立了图书站,由学生自主管理。环境可以影响人、造就人,此言不虚。很快,图书站就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地方之一。

张少华除了给师生订阅部分急需的教育专著和适合学生阅读的新书外,还通过同学、朋友等关系争取到一些捐赠书籍,并身先士卒引领全校师生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

为了调动教师阅读的积极性,开始的时候,张少华指定书目,按学科把教师分成几组,每周四下午和其中一个组进行交流,每个人都要谈自己的读书感悟、收获,以及对自己的触动。久而久之,教师的阅读兴趣慢慢培养起来了。

陈成海就是通过读书成长起来的教师代表。2008年之前,他热衷于“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对读书不屑一顾,工作没有目标,生活平淡无趣。20093月,他却主动申请成为期刊室晚间义务管理员。他先后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和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闲暇之余开始尝试将工作、生活的点滴付诸笔端。如今的他已成为抚松教育系统小有名气的“陈记者”,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无限的激情。

再造村小课程

榆树学校有6亩自己的农田基地,以前,承包给当地的村民耕作。张少华看到这片地后,喜上眉梢。这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先天条件!开发、利用好它,孩子们可以从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辛苦,可以从实践中学到农业知识,学会春播夏种秋收,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责任意识、合作精神,真是一举多得!

他立刻组织召集各班班长开会,讲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每个班分一块地,创建班级蔬菜种植基地。菜丰收了,卖给食堂,我们吃自己种的菜,好不好?”孩子们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对于农事并不陌生,但干过农活的人却很少,更别说和老师同学一起劳动了。听得此言,孩子们高兴极了,立刻七嘴八舌,问张少华:“校长,我们种什么,种子在哪里,没有工具怎么办……”

张少华和老师们做了详尽周密的工作计划:蔬菜基地工作必须达到三点:一、每个班到财务室领取100元作为成本开销。丰收之后,除了归还100元成本,余下的充当班费。二、定班、定块、定品种、定责、定产、定奖惩。将蔬菜基地责任到人、到班,且班班都有跟班教师协助班级基地管理。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统一评比、统一采收。责任教师要与孩子们一起管理。

各班按照学校的安排,结合土壤、气候和班级本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栽种各种不同的蔬菜。每周实践课或活动课时间,教师会定期带领学生到蔬菜基地里翻地、浇水、除草、松土、施肥、采收……这一系列措施,让校园蔬菜基地成了师生共同参加劳动锻炼的阵地,成了学生们的劳动乐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吃菜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学生的生活成本。孩子们吃着自己种的菜,笑得合不拢嘴。

蔬菜课上得有滋有味,音体美这些副课同样“别出心裁”。

音、体、美三个学科整合,共上一节乒乓球课,这也是张少华的创意。张少华发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练球的时候兴趣不足,因为年纪小,只能练垫球等基本功,比较枯燥,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练好基本功?他想到了艺体整合。于是,他召集音、体、美教师开会,说了自己的想法,请他们依照本学科特点,去设计整合课怎么上。

音体美组的7位教师接到任务后,都开始思考这件事该怎么做。体育教师许晓东、美术教师赵彩强都是特岗教师,年轻,有活力,有想法。听了校长的话,他们想到了网络,网络是现代人解决问题的首选参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网络不知道。令人沮丧的是,百度上没有一条相关资料。于是,大家开始静下心来琢磨,慢慢摸索。

许晓东等体育教师先把乒乓球俱乐部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其他老师讲了:练球不是玩,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练发球很单调,小孩子有些不喜欢,效果不是很好。

几个人边聊边商量,最后一致认为,应该从吸引学生入手。于是,再上乒乓球课的时候,美术教师就会提上一块小黑板,当体育教师讲不明白一个技术要领的时候,美术教师就画图解说。比如拉弧圈球,是击打球的中上部,还是中下部,怎么旋转,手握球拍的角度……体育教师讲了,学生脑子中可能没有清晰的概念,赵彩强则把它画出来,制作成手翻画,看起来更直观,更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借助美术学习乒乓球,在锻炼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美术的理解。如在拉弧圈时,球桌与球的位置变化,弧圈的大小走向,都能让学生感觉到圆、方形、线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有益于他们学习美术知识。音乐教师杨振欣、崔艳国认为,音乐的主要任务是激趣,他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内容,为课堂配上了渲染气氛的背景音乐,或轻柔和缓,或节奏轻快,或动感十足。

乒乓球艺体整合课程,已经成为榆树学校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正如老师们所说:正手快攻,扫的是气势;正手弧圈,拉的是技巧;反手相持,比的是心态;侧身暴冲,赛的是勇气;死削下旋,补亦可以得胜;突袭不转,逆向思维。“小球愉智”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除了劳动课、乒乓球艺体整合课外,榆树学校还有音乐、美术、书法等多种兴趣课程,被老师们称之为“课程超市”。学生在这里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改造学校组织

2012年,张少华依依不舍地离开榆树学校,来到抚松八小。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张少华依然坚持践行他的教育理念,继续他的教育理想,努力创设“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

相对榆树学校来说,抚松八小是个大校,100多名教师相互之间不大熟悉,更令人头疼的是,人多,不容易统一意见。张少华除了延续读书、运动的办学理念外,又实施了新的策略。他在学校成立了9个工会小组,所有教师都要参加。小组长由大家推荐产生,领导分散在各个小组里。每个工会小组的人员组成,都是老中青结合。生活部、文体部、女工部……学校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听取工会小组的意见建议,最后再形成制度出台。这种工作方式改变了以前领导班子说了算、教师没有知情权的管理格局,将管理化为无痕,赢得了全体教师的赞誉。

老师说:“张校长来了以后,我们成立了工会小组,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他从来不会命令你去做什么,但是他很关注你的成长,关心你的健康。每个人都觉得校长很重视我,很尊重我,发自内心地想把工作做好。”

美术教师张玉峰对记者说:“张校长来了之后,给了音、体、美学科应有的地位。我现在上课,不会让孩子画一个死东西,总是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让图画和思想发生连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创作。画画其实不是画别人,不是画景物,而是画自己的内心。让孩子从小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并且用自己的笔画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短短的一年时间,抚松八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换了学校电动大门,增设了电子屏,建立了期刊室、阅览室、舞蹈室、乒乓球室、美术活动室、科学实验室,给了师生充足的学习与活动空间。每年一次的艺术节和运动会,每月一期的《林溪报》,让师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枯燥。工会小组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同时,找到了家的感觉……

如今,张少华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改革上,制定了“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的目标。在他看来,“用心”是一种师德风范,“上好”是一种育人责任,“每一节”是一种坚持品质。上好一节课容易,但上好每一节课就很难,教师要以上好每一节课为自己的职责,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环境,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让每名学生都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共同成长。“和谐,愉悦”的办学理念正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来源:中国教师报)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