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江津五中:百年名校的特色改革

发布日期: 2014/08/09      浏览次数: 57  


 

江津五中:百年名校的特色改革

房 涛 聂成华 唐海霞

这是一所拥有240余年历史的学校——自1777年办学,先后经历了杜氏家政书院、承侯小学、承侯中学、津北中学、江津第四初级中学、江津第五中学、金龙中学、江津五中等10余次涅槃而历久弥新。

这是一所山水园林式的现代化绿色学校——地处长江之滨,田园之中,占地1000余亩,独享600多亩果园,坐拥180多亩水上生态园,教育教学设施、师资、管理质量等均属一流。

这是一所打破“生源决定论”的品质高完中学——以“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育人治校宗旨作为发展方略,以让学生“升学有基础,创业有技术”为办学理念,连续10年蝉联江津区普通高中第一名,不仅培养出了四川省政协原主席聂荣贵等拔尖精英,还有高中毕业后深入农村创业年收入过150万元的熊利等众多优秀人才。

这就是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一所通过走“规范建设,德育突围,创新发展”之路,实现革命性变化,铸就特色品牌的学校,一所让留守少年能够人人绽放德才兼备之花的学校,一所让“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活动教育两代人”的“农科教”、“普职”融合的学校……

“学校教育教学要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孩子在校3年,就要让他们积累获取未来30年发展的本领,让他们每个人一生都幸福。”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长牟长贵说,“参天大树之所以茂盛,是因为它们根深。所以,育人是要育‘根’的。”

这种育“根”的育人思想与240余年薪火相传的学校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校办学初始可以追溯到1777年的杜氏家政书院。伴随着新学取代旧学的时代潮流,先后经历承侯初级小学、承侯高级小学、江津私立承侯初级中学。承侯中小学校除杜氏宗族子弟外,外地和外姓子弟均可入学。当时,在名望甚大的第二届校长曹玉珊的带领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可算盛极一时的津北最高学府。

19519月,学校更名为津北中学,成为新中国民办学校,并首先施行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且开始招收女生,积极实现教育平等。195212月底,人民政府正式接收学校并改名为四川省江津第四初级中学。“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了极大破坏,校舍残破、仪器丢失、教师遣散……学校面临严重困境。

困境对于学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文革”结束,江津县人民政府对全县中学布局作了规划。19779月,学校正式更名为江津第五中学,更名第二年学生人数便过千。1984年,学校更名为江津金龙中学,2002年又恢复江津五中校名。

跌跌宕宕、起起伏伏,没能阻断这所学校的发展。“根源在于这所学校已经有了根,而且在艰苦条件下一直在扎根,等到条件充足,便会迅速崛起。这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是草原上最矮的草,而雨季后,它仅用三五天的时间便可成长到两米高。科学家研究表明它的根从未停止过生长,甚至能够延伸到地表下28。正是根的生长为它积蓄了能量。这与学校建设和育人本质上是一样的。”校长牟长贵说。

这所百年名校的特色改革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和育人理念之“根”上进行的。

规范建设:把普通学校办得不普通

江津五中地处长江之滨,倚成渝铁路,交通十分便利;是重庆市江津区直属大型寄宿制完全中学,占地1000余亩;现有6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00余人,教职工250余人;拥有重庆市最大的“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如此庞大的系统,如何建设?

“规范!这是江津五中能够实现长足发展的基础。”校长牟长贵眼神异常坚定。

首先,规范管理机制,实现最优协调管理。“三位一体”高效有序管理体系是江津五中率先迈出的一步,即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这种体系促使学校管理工作民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环境园林化”,学校的这一盛景早在10年前就已经规划出来。学校有近期、中期、远期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2002年狠抓管理,光是制度便出台了几十项,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争先进,事事都做好”。2003年—2007年,逐渐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健全激励制约机制,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如今学校正为争创重庆市级重点中学而努力。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人人专业成长。学校一直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以铸造“师魂”为根本,以锤炼“师能”为关键,全力打造名师成长机制。与大多数学校不同的是,江津五中更注重教师幸福指数的提升,具体的做法有:尊重教师、助推专业化成长、减轻工作负担、和谐人际关系、丰富精神生活等。目前学校中高级教师已超过50%,据调查,该校教师幸福指数大于60%,远高于其他学校。

再其次,课堂模式构建,为学生发展奠基。“师生全员参与、师生全能参与、师生全程参与、师生全面发展”是江津五中近几年来致力打造的“四全”品质课堂模式。走进课堂,“教师时刻有意识地站到学生中间去,赏识学生,适时点评、引导、质疑,让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体现了互查、互助、互促、互评的效果。”校长牟长贵说,“在这里我们给学生的是‘鱼’和‘渔’,更是‘欲’和‘愉’。”

最后,常规精致建设,实现事事极致保障。“做事有规,成事有矩,验事有尺,事事超越,事事尽美。”这是如今学校成员一致的做事风格。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事文化,根源就在于学校根据“一纲四法”和《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设施要求》、《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等制度制定了涵盖工作职责、管理制度、考核细则、奖励方案、实施办法等全面而极其细致的规章。如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五年发展规划》,不仅有目标、有原则、有实施步骤、有保障措施,还具体到了人和事。用校长牟长贵的话来说便是,“不仅有马拉松,而且要有每一步”。

在严格建构的基础上,学校进行了彻底的贯彻落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先后荣获江津区“先进学校”、“文明单位”、“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奖”等20余项区级荣誉和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等多项市级荣誉。同时,学校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3万多人,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如1989年考入清华大学、现旅居德国的知名核物理学家徐沾杰,驾驶歼15战机成功着陆“辽宁舰”的首位飞行员戴明盟等。

德育突围:打造新孝道教育名片

德育与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教学技巧不同,它是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行为的养成。江津五中在教育过程中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作为支点,构建了新型德育体系,将德育工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抽象转变为具体。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多,学校80%以上在校学生成为“留守少年”。20079月,学校进行了“亲情问卷”,对学生与父母的情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表示与父母“关系很一般”,8.7%的学生和父母“无话可谈”,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父母顶撞、奚落、嘲讽。

“不能妥善解决留守少年的亲子感情问题,学校教育将因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关怀而丧失德育功效。”江津五中书记刘祥这样认为。于是,学校锁定了“教现代家庭之贤孝,育未来社会之栋梁”这一目标,将传统的“孝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贯穿于德育活动始终,激发“孝心”,积极“孝行”,争做“孝星”,将培养学生“尽孝”作为德育工作之首,进而培养学生对工作忠诚、对信仰坚守、对祖国挚爱的大爱品质。

第一,营造氛围,认知明理。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给教育下了一个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江津五中新孝道教育首先做的就是“挖池塘”——开足德育课程,营造尽孝氛围。如学校坚持每周一堂德育专题课,通过校会、班会、广播、校报、网站、黑板报、手抄报等载体,组织学生讲述孝道故事、观看孝道影片、吟诵孝道诗词等,让孝道观念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和目标内化。

第二,规矩行孝,恭敬而为。让学生知行合一,是教育的归宿所在。学校积极建立相关制度和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将尽孝的行为不断强化为尽孝的习惯。如通过征文形式整理出学校“行孝十要求”,形成适应学生践行孝道的标准;制定《江津五中孝道履行量化考核办法》,通过分解和不同层级的“孝星”评选,敦促学生自觉“行孝”等。

第三,亲身体验,升华情感。“孝”这个道德概念要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生命的情感体验是关键。因此学校特别注重道德体验的强度、深度和频度。从2009年起,坚持每年重阳节组织家长到学校参加“迎重阳·扬孝道”体验活动,并联合重庆富侨职业学校高级技师,独创了“孝心推拿”洗脚按摩手法,引领学生将“孝心”变成“孝行”。同时,注重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有针对性地设计“我给父母写封信”、“我为爸妈过生日”、“今天我当家”、“我为老人献爱心”等活动,引导学生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关爱老人、帮助老人。

第四,典范立标,追求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学校特别注重开展“评孝”活动,寻找榜样,树立典型,激励他人。一方面,通过每名学生每月定期上交“孝道”实践表、“孝心”体会,班级、校园、社区定期评选“孝星”,学生社团每学期办一次“孝心”征文比赛、“孝行天下”手抄报比赛,校报每学期编辑出版一期“孝心”特刊,德育处每年编写一本“孝心小教材”等活动,引导学生敬义尚德,促进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以诚爱之心履行孝道。另一方面,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充分利用家访、书信、家长会等方式,不定期举办中华传统美德、子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讲座,让新孝道教育辐射家庭、影响社会,弘扬尊老敬老美德。近年来,通过自我推荐、邻里互评、教师家访、媒体评选的“孝星”评选活动,高2011级学生胡晓莉被《重庆晚报》和重庆市老龄委评选为重庆市第三届“十大孝顺儿女”,初2012级学生刘倩被《少年先锋报》评选为“先锋明星”。20125月,学校师生做客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栏目,与教育专家一起分享学校孝道教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活动教育两代人”。学校将新孝道教育从“孝知”、“孝情”、“孝行”层面,提升到了“孝义”高度,培养了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品质和大爱情怀。

创新发展:铸就农科教普职融合品牌

一眼望去,3000多平方米的棚舍里,数不尽的猪和兔;180余亩的水域中,锦鲤、锦鲫、金鱼等生态观赏鱼应有尽有;500余亩土地上40000余株柑橘、柠檬、枇杷、花椒,风景独好。出栏商品猪3000余头、商品兔20000余只、观赏鱼30万尾,采摘柑橘110万斤、花椒20万斤,经济总收入达1200万元……这些数据并不是某个大型企业创造的,而是江津五中劳动实践基地的奇迹。

在我国,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用相同的教育模式、教材、方法、进度,推进教学管理和相关工作的学校,其发展出现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千校一面”损害教育健康,任其发展,必将伤害教育本身及人才的培养。顺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需求,办特色学校,已经成为学校当前发展的重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对此,江津五中感悟至深,并倾力践行,终于成为一个在特色教育方面突出重围的成功者。

江津五中的这个特色突围,便是走了一条“农科教结合发展”的道路,逐渐构建起了“3211”普职融合体系。

什么是“3211”?

“‘3211’是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开展劳动基地建设,探索出的一种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是指:学生在高中3年中,学习两项实用技术,获得一个普高毕业证和至少一个劳动技能证书。”江津五中副校长温宏伟解释。

江津五中地处农村田园,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学生底子相对较弱,成绩并不理想,每年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考上理想大学。迫于经济原因等,一些学生毕业后,只能外出打工或回乡务农。鉴于此,学校2004年起就开始了“农村普通高中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研究”,为培养“升学有基础,创业有技术”的新型农村普高毕业生作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江津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级相关部门财政、人才、技术等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专门成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管理及考核处,配备干部和工作人员5名,利用现有的700余亩土地资源建立了学生劳动技能实习实作基地。

首先,科学规划,找准目标。学校首先科学规划了劳动实作基地生态观赏鱼、科技示范园、畜牧养殖等的发展方向,并设置了园艺工、果树技术员、家禽饲养工、家畜饲养工等种养殖专业课程。

其次,校本教材,博采众长。学校积极组织农技专家和专业教师深入开展农技学科“校本教材”研究,并成功编写《农技教材使用说明》,成为教师和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宝典。

再其次,课程改革,普职融合。学校把规定的课时分成文化课和实用技术课,通过调整课时计划,落实专业课教材,选调专业课教师,确保实用技术课的落实。为激发学习兴趣,学校还针对学生特长及实用技术的特点采取农技课“选课制”,即按学生的意愿自主选择学习科目。

高一年级每周两节基础理论课。学习基础理论,掌握养猪、养鱼等动物饲养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植物生长规律以及果树栽种和管理有关知识;高二年级每周四节实习实作课。由学生自选课程,分科、分组、分项进行实作培训,让学生基本达到劳动部门考核标准;高三年级每周两节农户经营与管理课。在巩固提高实作技能的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经营与管理、商品推介等方面的知识学习。

为增加实习实作机会,学校把学生和教职员工一起纳入到基地建设管理体系中,实行“分片包干,全员参与”政策。同时,定期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成果大比拼、“环保我最大”等活动,学生的种植、养殖技能得到极大提高。

此外,高校企业,鼎力支援。学校充分利用在渝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常年邀请西南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还专门从该校选调和聘请了8名专业教师,并将学校教师送到西南大学参加技术培训。2008年,学校引进西南大学的研究成果——晚熟柑橘越冬保果技术和花椒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当年就获得近30万元的收益,学校也因此成为西南大学学生的实习基地。

澳门恒河果业重庆有限公司帮助基地引进了国内缺乏的诺娃、清见、W默科特、天草等晚熟柑橘品种和意大利优质柠檬品种尤力克,并定期到学校进行免费扩繁、培苗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四川绿果林公司、重庆锦程实业有限公司也与学校在果品套袋、销售和苗木生产上有密切合作。

最终,师生参与,共获丰收。每年,学校都举行柑橘节、柠檬节,开展摘果、套袋、装箱竞赛,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洽谈果品收购业务,每年学校收益约180万元。学校把此项资金投入到校园建设和对学生的“奖优扶贫”活动中:修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乒乓球馆;每年资助500名学生,人均1500元,共有3500名学生得到了约525万元的资助。

在基地建设、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的同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至今,全校高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0%8年来,在学校毕业的4200名高中生中,70%以上获得区级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

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江津五中新时期改革成果“3211”普职融合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惠及学校、教师和学生,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效应,辐射和带动起周边村落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起来。

学校会同当地农技部门定期组织“基地农民班”集中教授农技,并提供场地实习。离学校较近的李家村、永安村模仿五中种植3000多亩晚熟柑橘,年产量高达60万斤,经济效益为500多万元,成为江津区有名的晚熟柑橘地带。基地农民班2007届学员苏慧,在江津区石门镇白坪村承包600亩土地,综合种植柑橘、龙眼、花椒,年收益在80万元以上,成了当地的“致富明星”。

开展普职融合教育教学模式探索,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创新了农村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带动了学校教师的终身发展和周边村民劳技技能的提升,有利于为“三农”建设提供合格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江津五中可喜的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大力肯定:20124月,重庆市教委、市教科院专门组织六个区县领导到校实地召开“重庆市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工作座谈会”;20125月,学校的办学经验被重庆市教委作为教育体制改革先进典型,上报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一书……同时,20129月,学校成为市教委首批命名的24所“重庆市综合高中示范学校”之一。近几年来,到校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学校多次应邀到重庆、北京、天津等地举行的研讨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每次都得到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对于未来的发展,学校领导班子充满信心,“学校将沿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办学道路,朝着‘办活、办富、办美、创一流’的方向,坚持‘改革促发展、创新见成效’的目标,努力促进农科教紧密结合、普职成有机融合,争创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并通过送教下乡、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广农业新技术,使学校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中心’、农村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区域小康社会建设的‘助推器’”。

江津五中秉承淡定从容、质朴大气的文化底蕴,创新发展,从规范做起,让教育精致;从行动做起,让教育精美;从特色做起,让教育精品。面对困境他们敢于“亮剑”,并且成功雄起。

江津五中给了每一位学生一片天空!给了每一位教师一方池塘!给了一座座村落一方富饶!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名校的特色改革!

(来源:中国教师报)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