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像陶行知那样办农村教育

发布日期: 2014/08/09      浏览次数: 55  


 

像陶行知那样办农村教育

康 丽

今天的农村教育应该走向何处,或许答案不在欧美,而在中国。在今天回溯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不仅振聋发聩,且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1926年,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80多年后,中国的乡村教育依然面临着困境。629,从事公益工作的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云南丽江某地小学学生用江水泡饭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校长认为“江水泡饭只是习惯”的回答更引来无数热议。“这类事情肯定不是一所小学所独有”,“‘小学生用江水泡饭’折射农村教育之忧”,这些评论再次让人们的目光投向农村教育、农村教师。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说过,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但今天的农村教育应该如何发展,何去何从?日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13年会暨农村教育高端论坛在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小蔓在论坛上说:“陶行知曾说过,因为爱人类,所以爱人类中最多数的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爱中华民族,所以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的农人。陶行知就是怀揣这样的理想,实践农村教育,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她与众多陶子(陶行知思想研究者、追随者)一起,围绕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重温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农村教育,不一定是贫苦落后的代名词

“一说到农村教育,人们总想到简陋的校舍、匮乏的硬件、不高的质量、缺失关爱的留守孩子。”安徽省祁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胡来宝说。

参会的一位教师这样描述自己待过的农村学校:“公共汽车看不见,新鲜蔬菜无人卖,手机电视无信号,最大的好处是有钱都没处花。”现在让他既欣慰又难过的是,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他所在的这个学校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农村学生已经前往城市或者城镇上学了。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对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昔日热闹非凡、规模庞大的农村学校,如今生源越来越少,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小,我们县有近一半初中学校,仅有数十个学生;一人一校或几人一校的村小教学点已经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胡来宝说。

这些小学校、教学点还应不应该保留,以什么样的方式保留,成为与会者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在想,如果将来的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学校,中国的农村教育会是什么样子?要知道,一所学校对一个村子意味着什么。当学校都撤走了,当村子没有读书声了,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山西省交城县水峪贯小学校长司庆平大声疾呼,在他看来,城镇化建设不等于城市化建设,“假如有一天农村消失了,所谓的城市幸福也会成为泡影。”

农村学校应该保留在农村,成为所在村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不仅是在挽救农村教育,也是在挽救农村的未来。但农村学校仅仅是城市学校的翻版吗?

对于这一点,陶行知显然不认同,他认为,乡村教育必须以农村生活为内容,它要求学生不能只会读书,还要能适应社会、发现社会、改造社会。这是一种活的能力,必须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去培养,必须打破旧的传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隔绝的现象。什么是农村学校的具体面貌?陶行知生动地描述:“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是他的学生。”

正是基于此,山西省运城市风陵渡中学校长安宏斌特别提出了“热爱农村、热爱农科、热爱农民”的“三热爱”教育。学校专门组织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学校生活实际,编写了实用、有趣、鲜活的校本教材,如数学课增加了数理统计等农用数学知识,物理课增加了家电维修、农用机电使用与维修……当然,更有趣的是,学校开设了各种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小麦、棉花的栽培、苹果树管理等5门校本必修课程,农副产品营销、农业合作化经营等40门校本选修课、活动课。

“我们培养的不是死读书的学生,而是拥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自强品格、顶天立地的人。”在安宏斌看来,陶行知曾提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而风陵渡中学实施的“三自”工程,就是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自立、自治、自学,让学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人。

“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农村学校只有立足在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不断强化自己的特质与优势,才能充满活力。”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小学校长阎志清说,在他看来,传统的农村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分数的高低,而今天的农村学校,更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健康地发展。“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挖掘特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开设多样化的‘动手做’课程,同样能调动农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农村教师,提高职业吸引力是当务之急

随着教育均衡的深入推进,农村教育和以前相比有了巨大改变,这是许多与会者达成的共识。

“一些经过重新整合的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方面,完全可以和城市学校媲美。”一位农村教师这样说,但骄傲之余,他也有对农村教师素质的隐忧。

“农村师资一直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谢重说,一方面是农村教育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大的尴尬现状。

“现任教师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人想通过各种渠道从事其他职业,却很少见其他职业的人流动到农村教师队伍中;特别是90%的学生不把农村教师作为自己理想的职业,使得这一职业的光辉失去了支撑。”在谢重看来,解决这个难题,必须打破常规思维,将一些文件中笼统的“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待遇的倾斜力度,大幅度提升教师待遇”,变为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方案。

“比如,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农村教师年薪制定岗招聘,依据农村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确定岗位数,薪酬高于当地城镇教师一倍甚至两倍以上,鼓励免费师范生以及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参加竞聘;或者让在村小、教学点工作的教师工资确有实质性的提高,而且根据服务年限和所在地区艰苦、偏远程度逐年递增。如此,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也会自然得到提升。”谢重说。

在胡来宝看来,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的下降,除了常见的教师待遇偏低这个主要原因,也应归因于当前的管理评价制度。

“现在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大为改观,但是管理水平落后、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更加凸显。更重要的是,缺乏客观、科学、全面、公正的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教育教学质量时,没有建立真正适合促进农村教学发展的考核机制。比如小学职称评定,只看语文、数学,对其他课程置之不理;复式班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如何区别于单班教学评估;农村学校人数少、规模小,如何防止管理缺位的现象。”胡来宝说。

更让胡来宝担心的是,很多在职农村教师没有职业成就感,缺乏职业幸福感。“一方面农村学校规模小、生源少,另一方面年级多、科目多,尤其是小学需要全天包班的教师,教师其实非常辛苦。”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农村教师没有机会参加教研和教学交流,很多教师的进修、培训几乎为零,“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上,很难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发展,很难体验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快乐。”胡来宝说。

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如何开展适合农村教师实际的培训,让他们获得职业幸福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专家刘静博士在论坛上说,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农村教师培训的难题,而传统教师集中培训或逐级培训又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培训的课程和材料经常不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大多是单向传递,不强调教师的参与和互动;培训多是一次性干预,缺乏后续支持;新的知识和方法很难转换到课堂实践中;等等。

“必须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校本的、切合需求的培训和其他专业发展机会,避免农村学校和教师过度依赖外部支持。”刘静在会上专门介绍了埃塞俄比亚实施的校本和基于连片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以及罗马尼亚实施的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农村教师校本发展项目。

所谓埃塞俄比亚项目,即通过中心学校(连片区资源中心)实施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1997年,根据地理位置,埃塞俄比亚提格里州试点889所小学划分为218个学校连片区,每个连片区由3-8所学校组成。培训内容包括举办教师培训班或研讨班、教学经验共享等,其中教师培训班内容强调以教师需求调研结果为本,以新课程目标为基础,侧重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技能,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课堂管理……

2000年,以学校连片区为依托的校本在职教师发展模式被埃塞俄比亚采纳为国家政策,在所有地区推广实施。

与埃塞俄比亚不同,罗马尼亚以导师制为依托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由导师而不是由位于地区中心的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导师前往农村学校就地为教师提供培训,导师的培训不是说教,而是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并寻求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教育行政部门要做的,是为导师提供交通工具,让其不论什么样的路况和天气,都可以长途跋涉到边远学校。

“无论哪一种模式,都特别强调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即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调动和利用本地区教育资源,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学习质量为目标,为区域内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便捷的、持续的、公平的、有效的支持和服务的运作机制。”刘静说。

相比之下,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的“一校三区连锁办学”的模式,更类似于埃塞俄比亚的做法,即通过在区域内建立发展共同体,为校区之间教师合理流动优化组合,为创新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摸索出一条绿色通道。

濮院小学是在撤并原有乡镇小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辖三个校区师资水平很不均衡。为此,学校决定把优质校区的骨干教师充实到相对薄弱的校区,让他们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乃至中层管理人员,通过他们带动所在群体的发展。几年的流动下来,优秀教师在新校区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师资队伍优化,也让自己的专业得到了更大发展。

“为需要而流动,为优化而组合,为成长而欣慰,在这种模式中,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流动中走向均衡,从发展中走向优质。”濮院小学校长路茂方说。

区域和学校在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地方师范院校也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农村教师培养路径。

作为会议的承办方,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中师学校,曾经为当地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的教师,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之困。升格之后,如何继承老中师传统,培养适合新农村需要的教师,成为他们的新课题。“我们特别强调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专门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我们希望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厚基础、广适应、有特长、能创新’,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学能手。”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润喜说。

与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不同,太原师范学院则更强调陶行知的实践精神,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实干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专门借鉴陶行知办乡村师范晓庄学校的做法,把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和缓解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的问题结合起来,建立了长期赴贫困农村地区顶岗支教的教育扶贫实习机制,让更多师范生了解农村、服务农村。

陶行知曾说过:“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什么样的人是能担此重任的“小学教员”?毫无疑问,陶行知当之无愧。当与会者观看太原师范学院学生自导自演的表现陶行知办学的话剧《爱满天下》时,很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让更多优秀教师走进农村,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期待和寄托。”安徽省祁门县灯塔中心小学校长方建成说。这不仅是一位农村校长的肺腑之言,更是众多关注、关心农村教育的陶子们的心声。

(来源:中国教师报)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