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文化”是西工区统领教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心文化”的基本理念有哪些?“心文化”建设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心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区域课改的顶层设计,教育行政部门对整体推进“心文化”建设的具体推进策略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局长冯建文。 让文化创生教育生态 中国教师报:西工区提出“文化立教、文化强教、文化靓教”的教育发展战略,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提出的? 冯建文:近年来,西工教育在“办真教育,办大教育,办强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全国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指引下,全区广大教育同仁,以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西工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品质的提升,实现了西工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我们已经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校际间硬件的基本均衡。 但是,客观地说,软件均衡才是制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软件就是内涵,就是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西工教育要领跑洛阳教育,走在中原教育崛起的前列,文化是抓手,文化是突破口,文化是着力点。于是,我们就提出了“文化立教、文化强教、文化靓教”的发展战略,这也是西工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工作指针。 我们还提出以“文化管理”的方式来重塑教育管理,这是我们对教育管理认识的一大飞跃。传统的教育管理,其实类似行政管理,靠文件、开会、约束、奖惩来开展工作。我认为,教育即文化,文化即管理。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抓住了“文化”二字,就是为教育立魂。这个魂,就是我们教育人对教育的情怀、信仰、使命、责任、愿景和价值取向。 中国教师报:以文化来经营区域教育,让管理从行政思维中解放出来,用文化的视角去发现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管理教育问题,无疑是管理思想的一种升级,也是管理模式的一大创新。 冯建文:当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西工区地处文明古都洛阳的核心地带,两千多年来,都是洛阳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但是,文化不能光靠积淀,更要靠创生。这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的一种使命担当,也是对我们教育行政干部文化领导力的一种考验、一种挑战。我认为,一个区域教育局长的领导力,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领导力。我想让文化管理成为撬动西工区教育发展的支点。通过创生我们的教育文化,进而改变区域与学校的管理模式,改变师生的生活方式,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最终,创造教育的生态环境。 “心文化”:提升生命高价值感 中国教师报:“心文化”是西工区统领教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心文化”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冯建文:管理就是管心,教育就是心育。同样,教学也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感应、交融与共鸣。所以,“心文化”就是在“认识生命,悦纳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高价值感”的人本思想指导下,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既关注他们的专业发展与学业成长,更注重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我们倡导用心教书,用心育人,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学习和生活。由此而催生的区本校长文化、教师文化、课堂与课程文化乃至校园文化以及整体呈现的区域教育生态文化等,我们称之为“心文化”。 “心文化”的基本理念主要有六个:1.教育是基于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人;2.爱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3.管理教育教学,不是控制,不是培养,更不是被塑造,而是为校长和师生创造更为宽阔的平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其自主成长和发展;4.和谐来自平等,平等是最大的和谐;5.教育不是通过规范行为来触动内心,而是通过建构内在秩序感来改变外在修为;6.“心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提升生命的高价值感。 “心文化”有五块基石,即心管理、心课程、心课堂、心环境、心成长,这五块基石共同支撑“心文化”大厦。换言之,建设“心文化”,要抓好五大主体工程。心管理、心课程、心课堂、心环境、心成长等五大主体工程建设,关键是要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策略、途径、方法、机制、载体、平台以及成果呈现方式。 中国教师报:今年西工区教体局提出“心文化”建设的主题词是“心文化、心教育、新生态”,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冯建文:“心文化、心教育、新生态”,是西工教育的发展主题,是统领各项工作的灵魂。所谓“心文化”,我们给出的定义是:在塑造与建构人精神世界的活动中所创生的教育文化与学校文化。所谓“心教育”,就是按照教育的本质规律与生命成长的自然法则,对师生所进行的心智启迪、精神建构、人格塑造与提升的活动。而“新生态”是指通过“心文化”的哺育与“心教育”的实施,呈现的适合区域教育科学发展、永续发展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秩序、新环境、新状态、新景象。“新生态”是个体内在世界经过心灵化育之后而呈现的和谐而有能量的新面貌。 “心文化”是西工教育的整体发展战略,是基于现实需要所做的顶层设计。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肩负着创生文化的使命。因此,建设“心文化”不仅是一种管理创新,更是一种文化创新。 “心教育”是建设“心文化”的主要途径。文化从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心文化”是心管理文化、心课程文化、心课堂文化、心环境文化、心成长文化的总和。所以说,离开了“心教育”,“心文化”便无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生态”是“心文化”与“心教育”成果的外在宏观呈现,“新生态”是“心文化”与“心教育”成果在个体内在世界的微观呈现。前者是外在秩序,后者是内在秩序。 做好区域课改的顶层设计 中国教师报:“心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心文化”建设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冯建文:我们提出的“心文化”建设要实现四大目标: 一是改变教育与学校管理者的思维方法。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行政管理靠文件、靠开会,浅层次的学校管理靠约束、靠奖惩,而高品位的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则要靠文化。教育的尽头是文化,文化具有凝聚力、教育力和战斗力。“心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文化力是区域教育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以“心文化”的方式来改变我们当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为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洞开了一片新视域,找到了一个新抓手,提供了一种新武器。 二是改变区域教育文化的缺失现象。教育的趋行政化现象,导致不少区域的教育成为行政的市场、文化的荒漠。 三是改善教师与学生的生命状态。“心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爱和自由,就是用“心管理、心教育、心教学”的方式,以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为目标,引导和促进全区所有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策略,建构个性鲜明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最终让全区学校都能健康、均衡、持续和协调地发展,进而为教师的幸福增值,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是成就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心文化”这一势能的充分发挥,将会营造一个“文化化人”的大磁场,成就一批名学校、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名学科带头人,催生一个教育强区,打造西工教育的品牌。 中国教师报:“心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区域课改的顶层设计,的确是一项宏大工程,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您对整体推进“心文化”建设的具体推进策略有哪些? 冯建文:区域课改应做好顶层设计。我们计划以十大战略建设“心文化”。这十大战略是:阅读文化——开掘教育文化的源泉;校长文化——勾勒学校发展的轮廓;课程文化——抓住文化建设的重点;教师文化——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学生文化——彰显文化育人的功效;课堂文化——孕育师生生命的摇篮;班级文化——构建学生学习的乐园;环境文化——营造学校文化的磁场;文化评价——建立文化评价的体系;文化节日——展示文化建设的成果。 我们鼓励基层学校的文化创新。在“心文化”理念提出之后,凯旋路小学率先对“心文化”进行了校本化解读。例如,“心文化”要培育出什么样的心,“心文化”要创生什么样的文化,实施“心文化”我们从哪里做起,等等。凯旋路小学在把校本文化与区域文化有机对接的同时,让“心文化”丰富了他们的文化体系,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新。所以,“心文化”创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开掘的过程、提炼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升华的过程。 文化自觉是一种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创建、自我完善、自我架构的文化意识。在“心文化”建设中,一个学校能否结合自身的实际,重新审视本校的文化元素、理念与行动,进而建构校本文化体系,取决于校长、教师和学生对“心文化”认识的高度。基层学校对“心文化”认识的高度和工作的力度,势必影响到区域文化发展的宽度与厚度。 中国教师报:对“心文化”建设,您有什么样的愿景与期许? 冯建文:一言以蔽之,即用“心文化”创造西工区教育新生态。我们搞“心文化”建设,就是想通过文化的哺育,营造一个真实的、自由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新格局、新状态、新景象。它不仅强调人的发展要与万物成长的规律相一致,而且强调人的成长要与生命成长的规律相吻合;不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协调,而且强调人的言行与内心世界相和谐;不仅强调人的发展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相同步,而且强调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因此,我理想中的教育生态,就是这样一种基于生命的、关注生命的、促进生命成长与完善的,使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体验生命价值和生活快乐,以及生存幸福的和谐教育生态环境。而这种和谐教育生态环境的营造,又会反过来促进人的完整成长,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促进区域教育的腾飞。 (来源:中国教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