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在这里发现真教育

发布日期: 2014/08/09      浏览次数: 76  


 

在这里发现真教育

专家点评

韩经权:西下池小学的教育追求与实践,让我不仅感动而且震撼。在比较浮躁、功利的当下,他们能平心静气地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去追梦、去实践,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情。这是教育的希望,是破解教育难题、走出教育困境的希望。怎样使一所学校成为好学校?西下池小学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想办一所像西下池小学这样的优质学校,需要选定一位教育家型校长,并将其教育思想作为发展的载体或支点,持续地做下去。我觉得,有教育家的理论作为学校发展的支撑,这个学校的实践就是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学校是教师自我教育的学校。教师是第一位的,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教师活得很焦虑,不是一个优秀的人,那么,就不可能把学生培养得很优秀、很幸福。西下池小学在自我教育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让人感到欣慰和振奋。(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红顺:西下池小学在办真教育。学校以养护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培养孩子的人性为己任,孩子的生命在这里得以伸展、释放,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第二个感觉是这所学校的文化景观就像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满而不塞,疏而不漏,浓淡相宜,干湿得法,深浅有度,刚柔相济。

西下池小学的课改已经走到了一个高度。在这个高度下,朝什么方向发展,其突破点在哪里?我觉得需要围绕这样一条主线做文章:大教育、全课程、活课堂、高质量、新生活。

大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个学生既要享受学校教育,又要享受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目前的情况是,学校教育越位,家庭教育错位,社区教育缺位,学生享受不到完整的教育。因此,目前的教育要向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拓展和辐射。

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一般可以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特色课程。西下池小学教师的一举一动和其他一些文化都属于隐性课程,开发非常到位。

西下池小学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课改路径的选择。现在的课改都是一种建筑学的改革,不是一种生物学的改革。什么叫建筑学的改革?就是先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价值观,再改变教师的心态,从外到内。但是,西下池小学实现了改革的又一条路径——从内到外的改革。先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再改变其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这就是从内到外的改革。这两条路径之间是并列关系?主辅关系?还是一前一后关系?值得我们思考。(作者系河南省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徐万山:西下池小学的办学实践,给人们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震撼,这种震撼发自内心,来自心灵。无论是对学校核心理念的解读,还是对校树的描述;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时尚文化的借鉴;无论是对读书成果的应用,还是班级活动的展示……都洋溢着西下池小学对心理和生命的关注,洋溢着爱和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和智慧。校园里有菜园、果园,是一个生态之园、生命之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这里自由、快乐地成长,都是一个亮丽而独特的生命景观。西下池小学办学的出发点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对个性的尊重,这是教育的本真要求,是育人的最高境界。

西下池小学是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的一所学校。校长李艳丽说:“要让每一个孩子自由地发展、自然地发展。”当然,除了关注个体还要注意社会。我们知道,课程开设的三大依据首先是儿童,其次是社会,再其次是学科知识。假如我们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不考虑社会,是不是有失偏颇呢?当然,学科也很重要。我们应该把这些结合起来,在思路、理念上给予更多重视。

教育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个体功能,也叫本体功能,是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另外一种是社会功能,也叫派生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仅要在学校内部组织学生学习自然和人文知识,还要组织学生到校外和社区,了解我们的社会,教育他们如何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服务。(作者系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

程振锁:西下池小学的办学策略、方法和途径是有效的。他们找到了一种教改的新路子,他们的方法是一种基于心的教育,即首先把教师的内心建设好,让教师在读书、思考、交流中真正理解“教育”这两个字,让教师懂得孩子、懂得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的认知规律,他才能真正懂得教育是怎么回事。

从西下池小学多元课程管理来看,学校认真实施了两种课程,一种课程是生态教育,一种课程是理解教育。我认为,这两门课程是西下池小学早期办学思想和办学战略主导的校本课程,此后,学校又提出了“心教育”。概念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或灵魂的变化。我相信,将来这个“心教育”也应该会有新的内容和方法来落地。从目前来讲,这已初步有所体现,至少在管理方面达到了管心和心管的并存。(作者系河南省洛阳理工学院教授)

成尚荣:西下池小学为中国小学教育树起了一个标杆,西下池小学在中国小学教育的旗帜上,写下了重要的话语,这些话语都具有导向意义。

第一,写下了“公平”。西下池小学学生以打工子弟为主,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被遗弃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在学校找到了快乐、幸福,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这无疑体现了教育公平。

第二,写下了“内涵”。无论是学校面积还是教学条件,西下池小学都没有优势,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把重点放在学校内涵的建设上。对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具有引领作用。

第三,写下了“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方向、目标和内容,学校的一切设备都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甚至让学生创造,学生素质因此得以全面提升。

第四,写下了“创造”。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成为中国小学教育的样本,需要创造。校长李艳丽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能力,她在文化这个重大命题上做了非常好的探索和创造。“高价值感”、“爱和自由”成了西下池小学的办学主张,进而可以发展成学校哲学,成为一个流派、一种风格。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什么说好校长就是好学校,学校以文化行动证明了她带领全校员工创造了一种文化,用文化力量推动学校发展,因此,在中国小学教育这面旗帜上最终写下了“文化”两个字。(作者系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姚文俊:西下池小学能办出这样的水平,不仅是洛阳西工区的旗帜,也是我国面向农民工子弟教育的旗帜。我有几点感想:

一是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小学也能出教育家。教育家应具备三个特点:第一,热爱教育,终身从事教育。第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一体。第三,有文化底蕴,善于学习。教育家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国际教育视野。

二是校园文化。小学文化应该是儿童文化、学生文化、学生创造文化。谁是文化的主人?孩子。

三是儿童视角。应该让儿童来创造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空间文化、精神文化等。现在的问题是,学校自己提出这目标那口号,很多教师都不知道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了,如何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去创造。(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闫合作:为什么称西下池小学是一所办真教育的学校?在这所学校,没有说教,只有行为、环境、事件的影响,这影响是三年、五年、八年。他们通过活动天天影响学生,他们通过种养动植物来影响学生,通过恰当地处理事件来影响学生……

西下池小学的真教育,就是把说教变成学生体验的过程。无论课上的知识学习,还是课下的游戏活动,注重了过程,注重了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真教育。有了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无论是智育、体育、美育,都是德育。德育应该是依托于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没有依托,空洞的道德说教就是伪教育。缺乏了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伪教育。

真教育就是立于“本”的教育。《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切要抓住根本。素质之本是思想,是道,素质教育不是吹拉弹唱画玩乐,而是通过吹拉弹唱画玩乐来传道,培养学生专注、等待、守纪等品质。

如果一所学校只有秋千,那不叫素质教育,也没有教育。像西下池小学那样让学生在荡秋千时学会等待、学会排队、学会考虑别人,就有了教育,而且是真教育、真德育、真的素质教育。

每所学校都有楼梯,而我见到的是,西下池小学把上楼梯变成了教育。除了每一级台阶都贴有格言警句外,在学生踏上第一级楼梯时,就有个小脚丫提醒学生踮起脚跟,用脚尖走路。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处处有心皆教育,把一切都变成教育的学校必然是在办真教育。

“心教育”的内容是:爱、宁静、喜悦、专注……这一切,实际是情感教育。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就注重情感教育。《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道,修道之谓教。”性是天生的喜怒哀乐之情感,“率性”就是统率性情、控制性情、调整性情。修炼统率性情的能力就是教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涵养情绪而不发作,和是情绪发作而皆适宜。中庸就是中和之用,达到中和,就像天地各处其位,万物自然而育一样。中和是人生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根本。

校长李艳丽追求“爱和自由”的教育,爱的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自由就是中和,中和就是李艳丽追求的使学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教育境界。

西下池小学老师都学习爱的语言与表达:你不做作业这件事老师很生气,老师不喜欢的是你做的这件错事,而不是你,老师仍然爱你。在教育学生时把事件本身与学生区分开。我听到老师分享这样的理念时,心想,这正是孔子说的“攻其恶,勿攻人之恶”——批评过错本身,不要批评人。行为错,不是人有错。(作者系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  

夏书芳:西下池小学创造了一种“农业版”的教育方式。教育有如种庄稼。成长是种子自己的事儿,农民只需要给种子提供适合的土壤、阳光、雨露与养料。西下池小学的教育方式就类似于此。

这可以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上得到印证:“爱、规则、自由,让师生成为自己”。爱、规则、自由,其实就是提供生命成长的环境与条件,而“成为自己”则是他自己人生发展的选择与走向。西下池小学的“心教育”去掉了许多“被培养、被塑造、被成长”等人为的因素,而是让师生为自己的生命做主,这是对师生人格、人性、人道的尊重与捍卫。让孩子像庄稼一样成长,是西下池小学遵循的教育之道。(作者系河南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参观者说

郝晓春:西下池小学是一个对受教育者充满关爱和呵护的学校。在这里,无处不在的文化熏陶,无处不在的书香之气,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使人在这城市一隅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生命气息。我分明触碰到了“心教育”的真谛——那就是让每一个师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好的教育就是发掘人的潜质。西下池小学的“心教育”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被教育同仁认同,最根本的就是发掘师生的潜质,而非灌输或塑形。如他们开辟的校本课程“男孩文化”,就是基于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教育者不光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心教育”理念,以及其中所渗透的教育思想。“读书、读书、读书”是西下池小学的校训,它告诉孩子读书的重要性。今天读书丰富自己,明天读书发展自己,终身读书智慧自己。它也告诉我们这些参观者,读懂自己正确定位,读懂人生智慧生活,读懂孩子培育栋梁,读懂教育成就事业。(作者系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小学教师)

王 钢:西下池小学有什么好?这个问题,如果铺张开来做个学术性的研究,自然是万言书也未必能够论述清楚。前不久,我们组织了几位家长到西下池小学参观。这几位“外行”的感受也许肤浅了些,但我觉得相当到位。

“这里的孩子都很自信、开放、快乐。”一位妈妈说。我自然也有同感。记得初识西下池时,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上学吗?”一群孩子毫不迟疑,争着回答“喜欢”,那声音透着幸福,让人心里充满感动。在我看来,证明一所学校好还是不好,就要看这所学校的孩子爱不爱上学。那么,这里的孩子为什么喜欢上学呢?

有一位来访者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极为赞赏:“学生写作文就不用凭空去想了,这不是现成的素材吗?可以好好观察。”我却认为还可以思考得更深入一些:“这些花草树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作文的素材,而是生命的教材。”

不是吗?就是这些植物,使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感受着孕育、生长、繁盛、衰竭和死亡……

可以说,西下池小学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生命”做文章的。而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是缺失生命教育的。

我一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尊重这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而反思我们的教育,过多的控制是不是压抑了乃至伤害了孩子自身的生命活力,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生命、自然和这个世界的认识?

有人问,你创建加斯顿小学,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成为人,如果一定要加个定语,就是内心强大、随遇而安的人。内心之强大,来自于心中有阳光。这阳光,来自于孩子从小所得到的爱和自由,所感受的规则与平等。

一位家长给我提到的一个令她感动的细节,也感动了我。“我发现,无论孩子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犯了什么小错误,老师都会微笑着对他说,对不起,你妨碍了我,我想请你……好吗?”

会微笑,会对孩子说“对不起”,还会诚恳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当然是好教师。

孩子怎么会不喜欢上学?

孩子的生命自然生机勃勃。

教育的生命,就是“生命”啊。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加斯顿小学校长)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