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如果把学生比喻成一棵棵鲜活的生命之树,那么学校就是一片片春意盎然的生命之林。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应该时刻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使师生达到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完美状态。 学校精神,幸福教育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人民的精神圣地。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学校的精神统领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几乎无一例外地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可以这样说,学校的发展历程最终永存的将是学校精神。一所学校没有流传久远的办学思想,也没有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教育故事或逸事,那么它的教育必然是苍白的——至少在精神层面。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场”,身处其中的师生,便在言谈举止中自然地呈现出这种精神的气韵。它像一面旗帜能把全体师生凝聚为一体,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由此可见,精神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何等巨大。因此,管理者需正视“精神统领”。如此,学校才有向心力。 学校文化,幸福教育的血脉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全校师生的黏合剂,是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试想,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怎么能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料?文化之有无,决定一所学校教育品质之优劣。比如提到北大,人们就想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起南开,人们就想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校长更应该关心的是:学校给人温暖的是什么?学校让人心寒的是什么?学校留给学生什么记忆?学校留给教师什么回想? 一线教师更应该关心的是教育教学细节。有文化的教育细节,表现了教师的文化自觉,标明了学校的教育内涵。有文化的细节,才能体现教育的生命、学校的意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就是由丰富多彩的文化细节组成的。 曾记得一位教师发给家长的短信:“您好!最近天气比较冷,正是感冒多发季节,希望您给孩子服用一些板蓝根作为预防,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家长看到这里,心里肯定是暖暖的。但是,接下来的短信内容是:“不要让孩子在期中考试时因为身体不适而影响成绩。谢谢配合!”家长看到这里便明白,教师真正关心的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班级的考试成绩,其心情可想而知。教师的人文情怀、个人品格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本质。教育最需要“傻子”精神,只有那些把教育当作人生最崇高的理想,把丰富学生精神生命当作毕生最重要使命的人,才可能具备纯粹的教育精神。 做理想的校长,幸福教育的关键 做一名校长不难,做好一名校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校长是校园生命状态的标志,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领航者,校长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学校、师生乃至家长的幸福感。校长要有一名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思想基础和深厚的学养,既有仰望星空的博大、深邃,又有脚踏大地的平稳、厚实。 校长需要理想,因为我们的教育需要理想。让理想成为校长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校长的理想就会成为学校生命的一部分。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确立和坚守理想尤为重要,因为管理者的理想和胸怀决定着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而切实可行的治校理想将起到指引方向和凝聚智慧的作用,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校长有了理想,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发展才有动力,学校才会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校长有了理想,就会是一个爱“做梦”的人,能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跳出来,时刻给心灵腾出一片栖息的净土,能时刻反省自己“我做了什么,我改变了什么”,就能多些理性、多些思辨、多些调研。 个人的才智、能力对校长来说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个人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校长要用完整的人格影响人、教育人、带动人,始终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校长一旦有了人格魅力,就会形成校长的领导力、执行力。 幸福生活,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是抵达心灵的事业。只有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活中感到幸福,才能将幸福播进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幸福打好基础。如果教师本身就是“心残者”,哪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而对教师来说,怎样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有尊严、体面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幸福”,也是教育的资源,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学校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场,也是教师体现职业价值的舞台。校长,需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品位,强化教师的幸福体验。 校长要让教师成为学校和教学的“主人”,激发其主体意识和工作潜能,捕捉动情点,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尊严,在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掘、身心得到发展、价值得到实现。校长要有宽广的胸怀,实施“柔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应担当“麦田守望者”,让学生在这里找回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幸福。 这样的学校,才有幸福的教育、幸福的生活。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高邮市临泽镇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