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特色建设的驱动力无非来自两方面:外部驱动力(行政驱动)和内部驱动力(自主发展)。行政驱动固然可以提高特色学校建设的行政效率,但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有时还会挤压、蚕食甚至鲸吞学校的自主发展。因而,关注特色学校建设的内驱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同样在各地特色学校建设的潮起潮落过后,我们理应对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进行反思,这也是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客观地讲,特色学校建设要反思,不能囿于某一方面,某一层次,某一阶段,而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多渠道的。特色学校建设最关键的是特色建设中的驱动力问题。一所学校特色建设的驱动力无非来自两方面:外部驱动力(行政驱动)和内部驱动力(自主发展)。如果我们通过反思能厘清这个问题,就能分清这所学校的特色学校建设是由外驱力造成的,还是由内驱力造就的。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特色学校建设中特色的稳定性、久远性、可持续性,减少了不确定性、暂时性、片面性。 外驱力利与弊 近年来特色学校建设的倡导与发展,无不是在教育行政部门(行政驱动)的推动下,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总体目标,基教处室规划方案,中小学(幼儿园)贯彻执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检查评估,中小学(幼儿园)按标准强力推进工作,通过检查评估既有各种荣誉称号,又有经费支持,教育主管部门认为此项举措取得成功后,提出新方案。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特色学校建设一路前行。 行政驱动有3个优点。第一,中小学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这是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在推出特色学校建设方案时,不仅借鉴了国内外及政府其他部门的改革经验和改革路径,同时也进行了必要的调研与试点。也就是说教育主管部门站在了更高层面上,抓住了特色学校建设的本质问题,进而促进特色学校建设。第二,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视导、评估,涌现了一批批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幼儿园)、特色班级、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班风、特色学风、特色教风、特色校风等,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大繁荣大发展,提升了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行政效率,放大和提升了校长的行政领导力,有利于校长影响力的发挥。 同时,行政驱动也有3个缺点。第一,这种特色学校建设,在操作层面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即:绝对保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目标切合实际,出台的方案科学合理,而不是闭门造车,主观臆造;调研试点要实事求是,而不是走马观花,匆匆走过场,流于形式。否则,如果出现疏漏或者失误,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二,行政驱动在理论上应该是从宏观层面促进特色学校建设,而非具体操作层面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但销售背景下的行政驱动,既包括了宏观政策层面,又涉及了具体操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不断提出新目标、布置新任务、出台新举措,长此以往,就会挤压、蚕食甚至鲸吞了学校自主发展(内部驱动力)。第三,在行政驱动力作用下,校长的思想逐渐被抑制、扼杀。一些本可以成为“好校长”,甚至成为中国未来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的“好校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政驱动影响下,成为平庸的“行政领导者”。 特色学校建设内驱力的展望 一所学校,由于地域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历史上发展快慢不同,因而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理应不同,这样才能从共性中凸显个性,形成特色。 在未来特色学校建设中要充分确立办学的领导力。加强领导力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重新确认校长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校长权威地位及其指引、推动作用的重新确认;校长决策地位及其组织、指挥作用的重新确认;校长教育地位及其指导、榜样作用的重新确认;校长公仆地位及其服务、桥梁作用的重新确认。 重新确认校长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基本职责。重新确认校长对办学思想的管理;重新确认校长对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责;重新确认校长具有全面主持学校工作的权力,让校长负责制实至名归;重新确认校长有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权力与责任。 着重扩展和发挥校长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软实力”与“亲和力”。 要发挥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内驱力,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即全员教研之路。 教研要从“似有似无”到“形成机制”。例如,强化年级组(教研室)的作用,加大教科研投入力度,使校本教研制度化,积极参与“联片教研”活动,制定并实施学校教科研激励制度。 研修要从“教学技能”到“心智艺术”。首先,要明确校本培训的内容——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研能力,然后依照教师的成长规律——“起(入行阶段)、承(表现阶段)、转(中年职业阶段)、合(交棒阶段)”,修订波斯纳公式,最终,形成这样的理念:特色学校建设中教师成长=他人经验+自我反思+自我实践。 展示要从“偷师学艺”到“师徒结对”。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倡导结对帮扶;倡导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建立开放性课堂,从教与学的教入手;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大力倡导并实施“多师同堂”和“同课异构”。 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再平衡。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思想,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尽量避免过多干预学校工作,侧重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变“直接指挥”为“宏观指导”。克服习惯性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把学校管理的权力还给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管理的权威性,减少盲目性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呼唤建立像上海教育评估院那样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 学校管理的回归。校长要克服“唯上”情绪、“以官为本”的思想,科学合理地发挥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议在中小学(幼儿园)逐步取消校长(园长)的行政级别,有条件的可以尝试校长职业化,可以采用国家体育总局遴选教练的办法,通过对校长职业化选拔,教育主管部门加以量才适时任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看上级脸色、喜好、跟风办学的弊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减少办学的功利性,还原自主性。校长办学思想与教育精神中要突出批判精神、反思能力、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创新思想与个性化。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单位系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