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更好的教育
□ 李建国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使教人变死。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这振聋发聩的话语,是陶行知先生论述师范生角色转换的一篇文章的开篇语。对角色转换的问题,陶老谈了两个方面。语言诙谐幽默,而寓意明了直接,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深思。
在《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中,陶老对美猴王大力称颂。在他眼中,孙悟空不仅是一个“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教师,而且是一个胸怀大志、为人谋福的教师。他循循善诱地规劝我们“应该拜小朋友做师傅,也如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却要做唐僧的徒弟”。陶老这情真意切的文字,正像是鼓励教师成长的号角。在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要教学生变,教师首先得变;要教给学生本领,教师首先得本领高超;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首先应甘心认小朋友当师傅。孩子的成长也如取经一样充满挫折和困难,教师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拥有耐心和智慧,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像孙悟空一样去虔诚地学习。《西游记》中,孙悟空也多次赌气说:“我一个筋斗云到西天拿来算了。”能行吗?绝对不行!因为佛祖看中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过程。“西天保谁去取经?小朋友是你的唐僧。”其实,保护孩子“取经”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过程;只有在这个携手共进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体验教育的成功与快乐,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追求。孙悟空的执着和牺牲精神,的确值得每一个教师反思和学习。
当我们今天一再回味“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经典名言时,无不对先生70多年前就能如此生动准确地抓住我国教师的“顽疾”所叹服。在脍炙人口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小孩子懂得什么?”的态度下,牛顿被认为是笨蛋,瓦特被认为是庸才,爱迪生被认为是坏蛋;若想在笨蛋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凡庸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的爱迪生,教师必须把自己变成个小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他还耐心地告诫我们,“小孩子是再大无比的一个发明家”,“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您若变成小孩子,学校立刻变乐园……你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我想,先生的话中至少深刻渗透着三层含义: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谁也无法预测他们的未来;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用爱心和智慧点燃孩子生命的灯塔。其次,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与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既然是孩子,就意味着不成熟,成长必然与失误相伴,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再其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要孩子去适合教育,而是教育必须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闪烁着永恒的教育智慧和精神光芒的文字,简直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平等、尊重、信任”的学生观。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只有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教师深刻认识和理解其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意义。虽然我们喊了多年“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敞开心扉包容那些学困生、调皮生。如果教师不能从本质上充分认识自身的特殊身份和专业性质,不能从根本上充分理解自己和学生关系的特殊性、复杂性,抱着“师道尊严”的牌匾不放,那么我们再灌输和强调师德的重要性也无疑如隔靴搔痒,反而很容易造成教师心理上的抵触。当教师在思维和行为上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正确角色时,班主任队伍师德建设将变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成为教师自觉、自发的学习行动。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3年3月27日)(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牛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