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吴在渊:创新源自实践

发布日期: 2014/08/11      浏览次数: 54  


 

吴在渊:创新源自实践

□ 刘亚文

  吴在渊(1884-1935),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曾参与创建大同大学(今山西大同大学)。在编纂教科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

  吴在渊年幼时,家中生活拮据,他不得不辗转于亲戚家。15岁时,寄人篱下的吴在渊被亲戚家贴有“诸亲好友概不借阅”条幅的书房吸引。当表哥偷偷将房中一些数理书借给他时,他如鱼得水,日夜攻读,并用蝇头小楷将书抄录一遍。

  19岁时,吴在渊入某书院供录写役,工余,便借阅数学书籍,寻绎其旨。于是,每遇学生来请教数学问题而先生恰巧不在时,他便代为解答。思路清晰异常,令学生折服。

  1904年起,数学素养大有长进的吴在渊开始在北京高等农业学校、北京高等实业学校、清华学校等校任教职。一个没有进过学堂的贫家子弟,登上了讲台。

  吴在渊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代。在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碰撞中,吴在渊主张“中国学术,要求自立”。他既不迷信古人,对传统教育抱残守缺,也不对西方现代科学技术顶礼膜拜、一味仿效,而是通过实践,摸索自己的教育道路。

  吴在渊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做教员者不但要使学生清楚,并当以丰富的教材供给学生,使学生养成处理难题的能力,及登高眺远全景在望的眼光,以此为鹄,然后脚踏实地,一步步做去,渐入高深”。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他总是根据培养目标严格选取教材,做到内容丰富而不庞杂,脉络清晰而不空讲理论。

  1922年,由吴在渊一手创立的立达社更名为大同大学。学校的数学教科书大部分是借鉴英美教材。但吴在渊从不照本宣科,讲课时常常是边讲边译,更不时穿插讲述自己搜集的材料,以补充教本之不足。

  随着经验的积累,吴在渊结合学校实际开始自编讲义。在大同大学教学的20余年,先后编写数学讲义数十种,如《微积分学纲要》、《微积分应用问题》、《代数学讲义》、《顺列论》、《不等式》。

  民国初年,数学教学大多采用注入式,吴在渊却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教学,“学者宜为己,常存探源之决心;教者宜化人,俾发自动之能力;继之以不畏难,不欲速,不蹈虚,不盗名,庶有豸乎”。

 

  吴在渊不仅数学造诣高,还颇有文才。所以他讲课时语言流畅,诙谐风趣,富有启发性,把一般人视为玄、高、枯的数学讲得有声有色。

  吴在渊对教育事业诚恳而又充满热情,他生前常说:“我的成绩不算什么。我希望后来者居上,一代胜如一代,社会才有进步。我现在不过是地下的基石,泥土中的种子,我希望将来有摩云的高屋造起来,参天的大树长起来。”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3年1月16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