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慎谈“最适合的教育”

发布日期: 2014/08/11      浏览次数: 52  


 

慎谈“最适合的教育”

□ 厉成根

  “适合的教育”与“最适合的教育”仅一字之差,却大不相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呢?

  “适合”的教育不是主观想象中的适合。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人生走向,因此凭主观判断为学生个体“量身定做”的教育往往是不科学的。社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也决定我们的“适合”一定是有限的。同时,“适合”通常是一种结果感受,不是预设的必然。任何“适合”的预设,都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因此,“适合”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变化。

  如此说来,“适合的教育”是不是就无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我们从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寻找答案。人总是以需要为内驱力来实现发展,人的差异性又决定人总是在不同需要的选择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然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实现的。由此,能够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可供选择的教育,才能指向“适合的教育”。

  同时,毫无疑问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它对“面向全体学生”做了进一步诠释,进一步明确了“面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面对、关注,它的重要现实表现是教育活动能否将选择机会给予每个学生,并以此调动其选择的主动性,进而实现每个学生主体功能性的发挥,以此实现“面向全体”。

  在信息化社会里,丰富的选择经验比个体知识的累积更重要,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更迫切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选择”,无疑是增加智力活动、增强学习主动性、积累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经验的有效途径。在选择过程中,个性不断完善,情感不断丰富,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不断强化,批判性思维逐渐形成,这些正是“适合的教育”的现实追求。

  贯穿“选择”主要体现在提供选择、帮助选择、自主选择和能动选择四个方面。

  提供选择。通过增加必修课程企图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想法是幼稚的,太多的必修课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失败体验或无助体验,加重负担,导致质量下降和大面积厌学。而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拓展课外活动,则是为学生提供有兴趣的选择,也是在增加成功经验,培植热爱与自信。教师在教学各环节和具体问题解决上为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越多,往往就越能找到弹性的、生成的、多路径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就越生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实际上,在教育过程中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也是在扩展学生自由思想的空间。

  帮助选择。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帮助,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真正需求,鼓励学生质疑和提出新见解、新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观。我们要正确对待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成果,使其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表现规范和文化的工具,使其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悦纳世界人类文明成果。另外,帮助选择还包括为学生在考试、升学中给予多次选择的机会。

  自主选择。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选择经验后,逐步走向自主选择。学生能够独立对行为作出解释和反思,对社会现象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断,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其日趋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与外界不断发生碰撞冲突,逐渐获得控制自己力量的能力,使自决能力、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得到加强。

  能动选择。选择的经验以及自主性的逐步建立,学生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勇气也会增加。他们就会把生活与知识有机结合运用,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逐步走向自觉自动的发展、能动的选择,以此满足创造的愿望,并不断创造和达成一个又一个希望。

  以上四个选择,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尊重与民主,并以不同内容和不同水平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是基于现实同时又是面向未来的“适合的教育”。因此,所谓的适合,一定不是唯一的,一定是变化的,也一定是没有“最适合”的。我们必须警惕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那样会导致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自以为是或不知所措。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延吉市教育局)(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12月19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