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章:做平常教育人
□ 刘亚文
吴玉章(1878-1966),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曾任延安大学、四川大学、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尊为“延安五老”。
有这样一个人,毛泽东赞誉他“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邓小平评价他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界称赞他“金玉文章”。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
吴玉章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17载。17年中,他不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成长、壮大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为新中国教育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大批苏联专家来校任教,吴玉章特别强调联系中国实际学习苏联经验,“苏联教授都是很有学问的,但他们不甚了解中国的情况,我们要把他们讲授的内容很好地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否则是不可能做好教学工作的”。工作中,吴玉章坚持把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不生搬硬套,不搞教条主义,活学活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生一经毕业,即服务社会,故在修学期中,宜多予各生以研究之机会。”吴玉章清晰地意识到,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并建立了学生生产实习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要求学生刻苦学习业务,牢固地掌握知识,“希望我们课堂里没有一个害怕艰苦的人的座位”,“更不要有一个人虚度时光而成为使自己和学校都不光彩的废品”。
吴玉章提倡普及教育,认为教育应惠及工农群众,所以他非常关注工农群众的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大量普通群众、工农干部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1952年,吴玉章结识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并邀请她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郝建秀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学校,吴玉章亲自关怀她的学习生活,请有经验的教师为她辅导,使她的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
1960年,吴玉章以80多岁的高龄,写下一首“自励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88岁时还常登上讲台,给学生授课。
作为革命和教育事业的“功臣”,吴玉章本可以过着物质充裕的生活,但他却一生勤劳简朴。其长孙吴本渊回忆,“他眼里就没有‘钱’这个概念,一生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甚至连茶也很少饮用,家里的床都是用砖头垒起来的”。吴玉章的一生波澜壮阔,令世人唏嘘不已,而他自己却说:“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