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平:学生发展是最重要的
□ 本报记者 翟晋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创建于2001年,是一所年轻却朝气蓬勃的学校。近年来,在校长顾志平的带领下,学校秉承“以人为本,诚信育才,文化立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政治、教政治出身的顾志平非常重视德育。他认为“德”是立身之本,一个人若德行好,学习和工作也不会差。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学校工作中最有效益的,德育做得好,其他工作才好做。
“德育的投入是我校最有效益的投入。”顾志平对记者说,在学校工作中,他们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以“育人”为学校工作的最高目标。“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远比掌握知识、技能要重要得多。”
顾志平深知,教育质量的高低绝不仅仅体现为分数。在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背景下,只有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社会、学校、家长和教师才能发自内心地重视德育,德育才不会成为追求分数的附庸,才能成为“育心”工程。
“成长先成人,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德行,指导学生做人的学问。”顾志平认为,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即所谓“育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让学生收获分数之外的更多东西,为学生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学校有更强的吸引力、更旺的生命力。”
很多校长都知道德育重要,但缺乏有效的方法,传统的空洞无物的说教只能让学生避而远之。这样的德育不仅没有效果,甚至会有副作用。
顾志平一反常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开始,让学生通过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顾志平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就必须从小事抓起,从最简单的事抓起。“做好最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最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就像房屋的地基,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才的基础。”顾志平打了个比喻。为此,湖塘实验中学开展了以遵守规则、担当责任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制定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等制度并严格执行。学校还鼓励支持学生制定本班的班规民约。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德育的基础,为此,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室”、“心理自助厅”、班会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作为德育常规来抓,并取得喜人的成绩。同时,学校还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关爱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品质。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
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尺,是打造学校品质的关键。对一个学校来讲,教育教学质量就是生命。特别是作为占据学校教育大部分时间的教学工作,更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优良的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学校的生命线。”顾志平说,“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课题,是实现增效减负最重要的途径。”
在他的引领下,开齐开足规定课程,当前被很多学校轻视乃至忽略的音体美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在湖塘实验中学都得到了落实。同时,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不利用节假日补课。杜绝违规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课程实施水平。
顾志平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更应着眼于学生学习品质、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只抓分数和成绩,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提升,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前途的。”
顾志平认为,要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状态,学校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2003年年底,学校开始进行语文学科三分课时制的研究与实验,对语文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重建。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由6个单元组成,以3周15课时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课文教学”、“时文教学”、“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3部分。课文教学要求教师将国标语文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提高课堂效率,缩短授课时间。时文教学是将学校自行编写的《国学基础读本》和《读者》杂志等作为校本教材来使用,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思想性、人文性、情趣性。同时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览室随意阅读。
利用“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发写作课程和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写作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发展需求,将3个年级分为3个不同的写作系列,初一为“兴趣作文”,初二为“规范作文”,初三为“创新作文”。语文实践活动课,主要根据单元专题,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实践,在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交流对话中体验生活,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三分课时制不是简单地将教学时间划分为3部分,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将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加工重组,深度开发。这一课程设置和课时模式压缩了国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增加了校本课程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把阅读教学与观察生活、习作训练、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体现了多学少教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语文学科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2010年,此项教改实验荣获“江苏省第一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
“教会”不如“学会”,“学会”不如“会学”。
顾志平认为,只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2006年起,他就带领教师在全校开展了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这一改革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组合各科学和教的环节。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等教学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将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行为剔除出课堂。
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确立“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学教互动、精讲精练”的基本方针,构建“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时训练、总结反思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知识,掌握方法,培育情感。教师每堂课都给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质疑提问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激励学生敢想敢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改革体现了集体备课基础上的分工负责,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案”课前自主学习的要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改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实施“教学案”后,不再统一订购任何教辅用书,学生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都统一印在“教学案”上,课后作业做到了精选、适量,提高了作业质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改革促进了教师的成长。通过教师精心准备“教学案”,提高教师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资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避免了教师应付备课检查的现象,促进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是切合学校实际的‘减负增效’之路。”顾志平说,这项改革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后续发展能力。
文化:化人于无形
“学校不仅要通过书本知识来育人,更要通过营造特有的文化场,通过文化来促进学生精神发展,使学生成为有文化品位的人。”顾志平认为,课堂教学的背后是学校的文化理念。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课堂背后的学校文化才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顾志平注重加强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精心设计了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利用走廊、墙壁等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近年来,学校推出了“晓声行动”系列文化活动,以“晓声社团”、“晓声讲坛”、“晓声共读”、“窗外晓声”等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学校电视台、文学社、合唱队、体育节、艺术节等,均以“晓声”冠名(取名“晓声”是为纪念武进本土已故著名作家高晓声)。
2009年12月,湖塘实验中学成立了“窗外晓声”俱乐部。“窗外晓声”秉承顾炎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关注天下热点大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胸怀世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湖塘实验中学是全日制寄宿学校,俱乐部利用每周周日晚上的时间开展活动,每周确定1~2个主题,由政教处牵头的4位老师给参加俱乐部的学生进行时政拓展,与学生一起讨论当前发生在国内、国外的新闻事件。“窗外晓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观察国际时事的平台。
创建于2006年的“晓声讲坛”,以组织学生听专家讲座,与名师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窗外世界,感悟人类文明,思考人生价值。“晓声讲坛”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邀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专家作专题讲座,并与学生对话交流。“晓声讲坛”丰富了湖塘实验中学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提高了学生文化素质。
“家校共读”是针对初中阶段学生逆反心理、独立意识增强,不愿与家长多交流的心理特点而设计的。学校精选有针对性和教育性的优秀文章,动员并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思考、感悟。这项活动为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建立了新的平台,在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情感的同时,增加了家庭温暖和快乐。同时对家长是改善家庭教育很好的培训,对学生来说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家校共读”活动已形成制度,已成为家校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对优化家庭文化环境、凝聚家庭教育力量,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全校学生的家庭几乎全部参与。至今学校已开展了30多期,参加的家长达9万多人次。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