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执掌”不同学校
□ 王品木
任职多年的校长大都有在两所甚至多所学校担任校长的经历。由于学校不同,如何胜任不同学校的校长,让自己的教育理想如愿地照进学校现实,是一个挑战。当然,赢得了挑战,有了众多学校的“校本”作支撑,校长也会实现更快的成长,并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成就自己的教育事业。就我本人讲,我有17年在3所学校任校长的经历,1997年从济钢三中(小、初)调任济钢高中,2010年又调任到山东省实验中学。我的实践思考是:校长在“走换”之中,关键是形成与坚守自己的教育思想,对先前的办学经验保持高度“觉醒”,克服经验的“羁绊”,用思想“执掌”不同的学校,创造学校新的未来。
从“末位”到“一流”的崛起
我此前任职的济钢高中,是一所因质量下滑、升学率连年为零、1995年停止办学、1997年另起炉灶的重建学校。作为重建的“掌门人”,我面对着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压力,仅仅10多年时间,济钢高中由一个最初只有4个班140多名学生的济南市规模最小、质量最差的学校,发展到现在近60个教学班,在校生达3300余人的济南市优质高中。靠的是什么?我认为关键是校长对思想的引领和教师的支撑。
在1997年建校之初,我就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第一,升学第二”,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明天的升学和终身的发展负责。在办学过程中,我又提出了“教育是一种精致化的服务”,“人本+精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教育理念,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内化于教师教育行为之中的工作信条。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济钢高中的快速崛起,关键依靠的是“以师立校”,在于打造了一个坚强的教师团队。我始终认为,思想是师生精神与生命力的“火种”,一个有思想的校长,能带出一支有信仰的队伍,成就一批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学生。校长的真思想从何而来,我的经验是“多学习、深研究、重实践”。思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经过广泛的读书学习、深入的思考研究,反复的实践之后的一次次价值印证和理性选择。
名校的坚守与创新
2010年,我调任到山东省实验中学任校长。作为山东省的名校,与济钢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一所传统名校,相比济钢高中,实验中学在办学的传统、内在的文化、管理的方式、发展的路径上有很多的不同。把原来济钢高中的成功经验硬搬到实验中学,肯定行不通。但究竟能从原来学校带走什么?我深思后,感觉只有一条行得通,即“以师立校,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应该说,这8个字并没有鲜明的特色,但的确是我在办学实践中所坚守和追求的。这一办学思想抓住了学校教育之所以会发生的两个要素——教师和学生,较好地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学校——以生为本的学校”以及“如何办学校——以师立校”的问题。我认为,真正属于校长自己的办学思想一定是具有根本性、包容性和可迁移性的,只不过需要校长在不同的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和措施罢了。有了这一思考、判断,我在实验中学的办学之路也坚定和从容起来。
在教师发展上,我的定位和思路与济钢高中又有不同。我认为,省实验中学应该培养出在全国拥有较大“话语权”的名师,要树立起高中学科教师的专业高度。每位教师都要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想教育的大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高层次发展殚精竭虑,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更多地让教师体验到自己的专业幸福感。
在教师专业上,我们的新做法主要有:设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化平台;形成了“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团队互助、课题研究、读书涵养”为特征的教师校本研修模式;成立“教育星空”教师成长分享汇,坚持每周一个活动主题,让教师在平等、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汇集、交流、交锋、分享各种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感悟;开展学校课题公开竞标活动,用课题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新型教研组建设等重点问题的解决;启动“燎原计划”专题研修,以及“相约周三、共读共写”活动、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设立了“教师出版基金”,一系列促进教师发展新举措,激发了广大教师自主发展的热情,使教师发展不断向专业化、高层次迈进。
在践行“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上,我着眼于实验中学学生成绩好、素质高的特点,努力使学生成为学校各个教育环节、各种教育现场的主人,让学生实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自主发展。我始终认为,学生只有成了主人之后,才能把学校真正当成自己的学校,才能拥有真正的自信和自由,才能真正喜欢学校。也只有成为主人之后,才能为自己的发展负责,才能过快乐的、有梦想的、有抱负的校园生活。
我的主要做法有: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可选择的优质课程资源。学校着力构建了以“基础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国际课程体系”为内容的多元课程体系。开发了六大类130门校本课程,全面推行了“选课与走班制”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到不同的教室上课。我们还改革考试方式,采用了“长卷出题,自主选择,分层计分”的加长型发展试卷。
创新学生培养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在校内精心开展每年一届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社会体验,提供了列车乘务、超市服务、游学天下等“菜单式”的社会实践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率先在全国创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经验,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积极开展对话教育的活动,推行学长制管理,加快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公民意识。学校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学生谏议团、建立学生听证会制度,由学生竞标活动举办权,建立了40余个学生社团,开办了完全由学生主讲的“实验学子”论坛,让学生在学校中真正“站立”起来,成为了主动发展的主人。学校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每个学生建立了科学完备的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学业进步、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