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教育,有梦就有希望

发布日期: 2014/08/11      浏览次数: 62  


 

教育,有梦就有希望

□ 凌龙华

  “梦属于成长中的人。”这句话如闪电般,触动我心。向往上学,并有机会快乐地走进学校,这样的开端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学前教育能做到这一点,“窗边的小豆豆”们一定会十分开心。

  儿童有梦,或倚着窗台看云,或坐在草地上做白日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样的童年更有意义,因为它体现的是童真、童趣和一颗本色跃动的童心。当孩子发呆时,请别惊扰他,更不要指责他。我们要做的就是悄悄地走近他们,静静地感受那个充满想象和创造的世界。俯下身子倾听吧,哲学、文学、艺术正在萌芽。缺失幻想的童年是枯燥的,心灵得不到滋养,理想也很难被孵化。思想是风车,有风才灵动,紧闭的门只能禁锢孩子的发展。打开出去玩耍的门,比关上门更安全,因为这能让孩子接触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成功的教育既能让孩子高兴地去上学,也能让毕业的学子勇敢地走向社会。如果幼儿园里的孩子不再调皮,一个个表现出“小脚并并拢,小手放放好”的乖乖样;如果青春期的少年不再叛逆,如老和尚念经般一遍遍、一年年地重复着昨天的事;如果大学生不再张狂,只知道琢磨公务员考试……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品质与魅力可言?

  绩效考核,让教育的特质——创造性凝固了。学生被锁定在分数上,教师被锁定在课时上。面对考试,学生得忍痛割掉所有的爱好;面对考核,教师有追求也无暇顾及。当所有人都围绕“数字”生存,教育也沦为“制造”。学习的兴趣在哪里?教育的理想在何方?

  让教育分流,诚如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进程,每根枝也有自己的伸展方向一样。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人,它的“功德”不是生产模样相同的个体,而是用爱呵护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智慧而宽容地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心中的理想。分流不是分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分流教育,让每一种选择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让每个学生的梦想都能开花。

  兴趣是最好的入门老师,有兴趣才能有乐趣,有乐趣的教学才能让孩子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前教育”切莫演化为“提前教学”。保卫童年、捍卫天真,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这是教育者的明智,更是成年人的良知。

  成长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最应该、最值得做的事情。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顺应儿童的天性,帮助他们认识和触摸身边的环境。只有让孩子在“学前”好好玩,才能在他们背起书包的时候高兴地学。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模仿?为什么写来写去总是同样的事情和套路,甚至固定的语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何如此贫乏?这一尴尬局面的产生,最该接受质问的是我们的教育。试想,从小就让孩子呆在屋子里,坐在教室里,周而复始地看卡通片、听故事、背唐诗、搭积木,初始积累的都是与生活、自然分离的“二手材料”,又怎么会有创造的欲望。天空永远在窗外,“捉泥鳅”永远在歌里,蔬果永远长在超市的货架上,学生的作文又怎么会有个性的标记。看上去很美,读下去很乏味,患上这种通病的原因是什么?

  有一种健康叫亚健康,有一种亚厌学状态叫倦学。只要到中学课堂里转转,你就会发现“以其昭昭,使人昏昏”的现象比比皆是。听课听得心烦,作业做得手酸,考试考得头胀;封闭管理,强化训练;睡得少,动得少,身心都彻底出卖给课程。非我所欲,非我所乐,奈何!由此推断,学生的“出路”定不会乐观:为上大学而上大学,为毕业而“被就业”。学时麻木、学后荒废,读书有用乎?教育有格乎?

  再不敢宣言“我有一个梦”,再不奢谈理想与志向。只要“就业”,只要当上“公务员”,教育的任务就圆满完成。理想成了笑谈,创业成了异类,“钱学森之问”成了“中国教育之痛”,这不仅仅是教育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剧。好在路在脚下,有志者、开拓者、创新者也披荆斩棘,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梦想在,教育的希望就在!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吴江市政协)(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6月20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