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走向“人”的完善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改革之路
□ 文 艺 王 伟
近两年,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龙冈中学有些“非同寻常”。
不久前,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长前来听课。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6人一组站着讨论,将教室的过道围得水泄不通。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一种巧妙的解题方法,不仅超出了教师的设想,而且在资料中也无从寻找。这让领导和专家们交口称赞:“你们学生自主学习的功力十分了得!”
另一件事也令人佩服。今年1月21日,高二(4)班的苏德明同学从闸北超市购物出来,听到群众喊“抓小偷”后,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将犯罪嫌疑人扑倒,又与其他人一起将犯罪嫌疑人扭送至派出所。盐城市亭湖区新洋派出所为此专门送来了表扬信,苏德明同学见义勇为的事迹很快广为传颂。
看似偶然的两件事,却有其背后的必然。始建于1953年的老牌名校龙冈中学,近期为何屡屡给人以惊喜呢?
“33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故事还得从龙冈中学校长刘大华说起。2003年,江苏省开始启动高中新课改,时任盐城一中副校长的刘大华正是第一批尝试者。2010年,刘大华调任龙冈中学校长,同时也将课改的春风带到了此地。他一直坚信:教学的本质要义就是教学生自己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提出了“33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改是新生事物,许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大同小异,但经验丰富的刘大华对于自己的模式却有独到的解读与深切的体悟。
“33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理论层面的三个“3”。第一,有效学习的三个特性: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第二,有效学习的三个元素:学生学习的状态要高度投入、主动参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深刻,要有效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强。第三,有效学习的三个步骤:课前导学、课堂导入和问题引导。课前导学,即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移,从“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问题引导则是一节课有效的关键。
其次是操作层面的三个“3”:课前导学、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课前导学的三大要素是情境涉入、自主研习和问题生成。通过学生课前自主研习,能够提出问题,包括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完成任务后生成的问题。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是课堂导入、自主学习、总结创新。其中,课堂导入包括问题导入、目标揭示、任务给出;自主学习包括自主探究、互动研讨、交流展示;总结创新包括矫正梳理、回标巩固、迁移运用。最后,课后自学的三大要素是自查自纠、拓展提升、反思感悟。
“‘33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回到一个核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抓住一个关键——把学习任务还给学生,应处理好三个环节,一是课前导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课前导学的基础之上。二是课前导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课堂又会回到老路上。因此,教师要设计关键性的问题来导入,备课要备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学习活动如何安排。三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目前来看小组合作式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刘大华总结说。
在全校课改动员大会上,刘大华提出了校长寄语——“学习靠自己,问题大家想,困难找师友,做人第一位。”这个意味深长的寄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标志着改革的号角吹响了!
一次艰难而幸福的改革之旅
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刚开始,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观望。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校的教学质量又不错,教师们并没有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此,刘大华开了两次讲座。第一次,他明确提出了“333”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内涵和操作方法;第二次,他专门阐述了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建构性学习理论。前沿的理论,让许多教师在笔记中写下了两个字——震撼!接下来,阅读《有效教学法》、谈“333”有效教学体会、改革教学评价、展示示范课等活动一一引入,改革终于走上了正轨。
不过,要形成新的习惯,必须有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而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人的内心。宋老师是数学组的骨干教师,一开始他也怀疑“333”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甚至对改革存在抵触情绪。为了应付差事,他将自己的班随意分了几个组。但他很快发现,分组不科学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小组之间差距太大,有的小组讨论得有模有样,有的小组根本不愿意讨论。这让他开始认真考虑分组的问题。
宋老师重新进行了小组建设,这次采用双向选择。首先,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愿意去哪个组就去哪个组。但这样势必有的组人多,有的组人少。于是,他又让小组长选择组员,但规定好、中、差各选两人。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没人要的同学怎么办?他又要求这些同学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受欢迎,并在各组间充分协调,终于成功分好了小组!那么小组长的选择标准又是什么?宋老师提出了两大要求——为人热心、表达能力强。“像张力建同学数学成绩比较薄弱,但他人际关系很好,表达时声音很响亮,所以也能当选为组长。”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里悄然展开了,但宋老师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然而不久前,他开始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刮目相看。由于此前长期呆在高三,回到高一的宋老师难免有些思维定式。一次上课,他对一道题目讲了三种方法,但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又提出了两种方法,而且比他的方法更简便。此后几次批改作业,宋老师又不断发现学生提出的新方法。他眼前一亮:原来,学生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从此,宋老师对课改来劲儿了!在他的班上,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抢答题,抢答正确的小组得2分,也可以随机点名,回答正确的小组得1分。各个课代表把每节课的评分记录在后面的黑板上,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评出学习优胜小组。这个原本有些沉默的班,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以后,科任老师纷纷反映:“宋老师,你们班上乱死了,为了加分拼命地抢答,简直乱成了一锅粥!”这可怎么办?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但课堂却缺乏有效的引导。很快,宋老师又想到了一个新招——摸奖。每当抢答人数过多,教师就在盒子里抽签。被抽到的同学如果答不上来,小组成员要立刻补充,如果补充不上来,小组的每个成员要扣1分。为什么要扣分呢?宋老师解释说:“扣分的目的,就是让会的同学认真地去教不会的同学,从而保证人人都过关。”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反思和调整,宋老师所教的普通班不仅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成绩也大幅进步,有的学生甚至超过了强化班。他满脸幸福地说:“尽管改革的道路异常曲折,但看到学生投入的那种兴奋、展示成功后的那种自信,让我愿意继续做一名课改的守望者。”
如今,龙冈中学像宋老师那样致力改革的老师不在少数。从实践中,教师精心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目标引领、任务驱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也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一,组里每位同学都要有责任意识。第二,必须强调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间竞争。第三,各学科所有教师要联动起来。现在,小组已成为学校最小的行政单位,课堂学习,成员的纪律、作业等都由小组长负责,实现了高度自治。
看到课改的成功,刘大华也喜上眉梢:“两年来,我们的课堂日新月异,事实证明,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有下来,反而有所提高。今年,我们打算开展人人过关活动,就像教师上课必须学会使用多媒体一样,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技术,必须认真掌握好。”
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龙冈中学之所以会涌现出苏德明同学这样的优秀代表,还与另一大特色教育——情感教育,息息相关。
龙冈中学的学生大多为盐都区各镇的农民子女,由于从小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少,使得他们对未来生活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经常产生失意、孤寂、烦躁、抑郁等情绪。为了扭转这一状况,刘大华提出了构建情感教育的三维课程体系——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即将情感教育融入日常学科教学。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学校经常印发各种材料给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课堂教学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科课程也打破了德育(主要是班主任)工作的思维定式,让德育工作成为全体教师的责任。
环境课程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从道路、墙面、楼道、餐厅等各种物质环境的布置,到路灯、宿舍、教室、标语牌的设计,都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的内容,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学校还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人文和谐。因此,不仅学生互相关爱,家长也在3年中同步成长。每次开家长会,上千人的会场,没有人抽烟、没有人接听手机,也很少有人走动。
活动课程,包括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等。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活动主题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去实践。比如“我为爸妈盛一次饭”、“我为爸妈烧一次菜”等活动,学生不仅积极地去做,还在主题班会上分享自己的经历,故事真实感人。最具特色的活动课程是“师生同台竞技”,学校常常组织师生一起拔河、跳绳、同台表演,让教师走近学生,让学生亲近教师。刘大华说:“过去我们反复强调德育的认知,现在我们要从德育的认知深化到德育的践行与体验层面,体验对学生非常重要。”
去年,学生宿舍发生了几起打架事件,这让刘大华陷入了反思:宿舍虽然只是一个小空间,却是一个大世界,因为宿舍成员之间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宿舍的管理,不能仅仅是查一下卫生和纪律,而要引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让学生全方位地成长。他当即决定,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活动,并提出四点要求——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
创建“文明宿舍”活动,把情感教育推向了更深的层面。渐渐地,学生在宿舍里学会了怎么生活、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么在学习上共同进步,整个宿舍一片和谐向上的氛围。有些宿舍互帮互助,舍友之间成为了好兄弟、好姐妹;有些宿舍争相开展读书比赛,形成了浓郁的书香文化。上学期,学生打架、旷课、偷窃、翻墙出去上网等现象都为零。更为可喜的是,同学们也把良好的风气带进了课堂,使得班风班貌大为改观。
关于宿舍,宿管老师最有发言权:“每天熄灯的时候,我们学校都会出现一种奇观。如果你从宿舍楼下朝上看,晚上10点钟一到,一眨眼的工夫,宿舍的灯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熄灭。如果你到宿舍楼上走一趟,里面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听得到。”
如今,龙冈中学还在致力于拓展情感教育的理论深度。学校先后举办了3期情感教育论坛,并申报了“农村普通高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2010年9月,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加强了情感教育的理论探索,培养、引导老师更好地开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由此产生了质的飞跃。
教育的对象是“人”,高效课堂和情感教育正是以“人”为根本,引领龙冈中学一步步走向“人”的完善。华灯初上,2000多名住校生上自修,鸦雀无声。高考体检站里,工作人员每年都会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龙冈中学的学生就是不一样,秩序井然,彬彬有礼!”高考驻地,宾馆负责人总是赞叹:“龙冈中学的学生没有一人损坏公物,用品摆得整齐,被子叠得方正!”走出校门,孩子们展示着自主、自立、自爱、自强的形象,获得了高等院校和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这一切,让刘大华无比欣慰。两年前,他就认定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今师生的进步如星光般璀璨,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尽管学校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和全体教师都立下誓言: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