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谁的
□ 张春森
学校进行高效课堂建设以来,“课改战车”在泥潭中艰难行进。一方面,教师为已经取得的成绩感到“累并快乐着”,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因为“跑”得不顺畅而感到委屈和困惑。
原因在哪里?我认为,我们的一些教师还没有弄清楚学校到底是谁的?
在课改初期,教师很容易就把自己当成了学校的主人,把自己当成了“主力军”。因此只顾得在研究、在争论、在困惑自己的“教”,而把学生抛在了脑后。虽然我们也组建了小组,但那只是把学生组织起来了,还谈不上“发动”。要以“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学生上,研究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在高效课堂上,你让学生站起来说,他的腿还在发抖,他的声音只有自己才听得见,他的发言总是词不达意;你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他总是写得又差又慢;你让学生组织起来展示,小组长总是只顾得了自己,顾不了别人,还有人根本不听指挥。于是在课堂上,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不停地提示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彷徨,学习目标还是无法完成。
由此可见,让学生动起来要比让教师动起来更重要。因为学校是学生的学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因此,我们通过班级建设,先找到信仰的“红旗”——学生共同的奋斗目标;找到前进的关键词并进行解读,那是我们走向胜利的“号角”;我们把班级布置起来,让它充满着情趣和童心,让学生到了班上,就像回到自己的家,内心是自由的、心情是放松的,这样学习才能是愉悦的。
为了进一步发动学生,我们还鼓励学生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通过这个过程,一方面让他们对学校有寄托,不会厌学;另一方面,在种养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记录,学会了研究。而这些,正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这样说,当学生学会了观察、记录,就等于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学会了归纳汇总。而当这一切成为了一种习惯后,学生再面对书本上的知识时,那些知识就是他种的花草、他养的小动物,他自然会想办法搞懂这些知识。
同时,我们把学生的社团组织和教师的个人俱乐部结合起来,通过演讲活动,锻炼口头表达;通过绘画、书法、科技制作,锻炼动手能力;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各类竞赛,锻炼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这样的活动举办得越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就越明显,他们变得精力充沛、能说会道、会蹦会跳、能写会算,而且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效课堂的模式。
因此,放手发动学生吧,让校园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能发动学生的学校,才是真正的课改校。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前进路小学)(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