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书看到这样一件事: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 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看完后,作为教师的我,却有着一番别样的思考。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不也是这样吗?作为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毕竟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他们心智发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只不过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学生有了问题或者说是犯了错误,作为教师该怎么办?可以简单的训斥,可以粗暴的批评,甚至可以来点体罚……但是效果呢?巴贝姆巴族人的做法实实在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那就是“鼓励”是教育人的最好的方法。用赞美的方法来“教训”人,其实并不比训斥效果差,只不过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的不少教师缺少这种思维方式,就觉得训斥来得干脆,从而运用得“得心应手”;而要将“训斥”改为“赞美”,有时只要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即可。
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休斯敦火箭队的主场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有一名主力球员在赛前规定的时间里却没有来,原因是塞车。当球员飞奔进训练场的时候,他已经迟到了30分钟。在美国人的眼里,这是很严重的一个过失。火箭队的主教练范甘迪把球员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他说:“我知道你为什么晚到,但一切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我要你百分之百地去思考比赛,好吗?”紧接着在最后的赛前会议上,范甘迪面对本队球员说:“大家都知道,姚今天迟到了,所以他欠大家一场很好的比赛。”然后他转向这位迟到的球员,说:“你明白吗?你要打出一场很好的比赛还给大家。”在队友们的注视下,这位球员的心中此时只有一个念头:在赛场上“拼吧”!结局是这样的,这场比赛,这位迟到的球员共获得22分20个篮板,率领休斯敦火箭队主场86:80战胜了底特律活塞队。正如主教练希望的那样,他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奉献给了所有的人,换来了队友们对他过失的谅解。这位球员,就是我们非常喜爱的篮球明星姚明。范甘迪聪明在什么地方?我想,就聪明在他对姚明并没有无端指责,图自己痛快,而一味发火。他在对姚明进行批评时,巧妙地运用了委婉的语气,从信 任、鼓励的角度出发,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设想一下,范甘迪只是强调严明的纪律,而无情地给姚明当头一棒,会出现什么效果?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对待有缺点的学生,在强调法规、纪律的同时,也要注意多用“鼓励”的方式,讲究点批评的艺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