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型小学师资队伍
鲍英菁
摘要:在关于教育的诸多问题中, 师资队伍的建构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了区别于传统的内涵和特征。教师作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 面临着改革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未来变化和需要的压力。因此, 只有研究型教师, 才能适应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师资队伍;研究型
总结:
1、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意义
从宏观的角度审视,21 世纪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主要表现为教育竞争、人才竞争,因此,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未来一代具有面对挑战的责任、素质、能力、意志和信心。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教师是举足轻重的。所以,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从微观的角度看,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化化的教育手段和多媒体信息的传播已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不断更新知识,完善智力结构,提高科学素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可见,教师的质量与教育的质量紧密相关,教师的质量与学校的发展以至于社会的进步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研究型教师是现代教育的主题。
2、研究型教师素质的基本元素
我们认为构成研究型教师素质的基本元素应是:职业道德(包括政治思想、奉献精神、师德等)、人格特质(由体质、气质、能力、性格、非智力因素等组成)、教学策略(主要是教育思想、方法、措施等方面)、科研意识(是职业理想、科研道德、知识结构、能力个性等的综合体现)。
3、构建研究型教师队伍机制
3.1 培植教育理念
3.2 倡导“双百” 精神
3.3.2 管理与指导相统一
3.3.3 奖励与推广相统一
3.4 建立“ 三大机制”
3.4.1 目标导向机制
3.4.2 组织优化机制
3.3.3 奖励与推广相统一
4、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4.1 创设机会, 提高起点
无数实践告诉我们, 学校只有为广大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资源, 才能使他们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
4.2 用育结合, 鼓励学习
4.3 公正评价, 提倡竞争
学校领导恰如其分地对教师实行评估和激励, 可以使教师认清自身, 找准自身的定位, 从而强化研究的主动性、积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