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新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讨

发布日期: 2014/07/10      浏览次数: 46  


 

 新时期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讨

黄幼岩 吴言明

摘要:在当代师范教育发展史上,我国的小学教师培养出现过多种培养模式。时下小学教师学历本科化步伐明显加快。合理设置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立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总结:经过百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即由分别为培养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高等本科师范教育、专科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所构成的三级院校组成。这种层次鲜明的教师培养体系, 为我国中小学师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当今社会对小学教师的文化程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中等师范学校已经很难满足对培养小学教师的要求, 只有三级教育层次结构的重心逐步上移,才能满足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全国许多高等师范院校也加入了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行列, 三级师范教育向二级师范教育过渡的进程明显加快。然而, 小学教师的培养有其特殊性,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并非一个单纯的学历提升问题,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要使小学教师的学历和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首先必须找到适合的培养模式

1.现行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及其利弊剖析

1)以中专学历为主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这是我国当代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模式, 其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承担培养任务的是中等师范学校, 学制为全日制三年,课程设置特点是科目众多、不分专业、不求学科精深,侧重于综合素质培养。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面较宽,音乐、美术、三笔字、普通话等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突出,动手能力较强,较快的适应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但是,由于这种模式下的中师生学历起点低,在校学习期限短,课程设置的学科专业性不强,在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的学习上,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职业缺乏感性认识,加上相关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和层次,因而往往不能够深入准确地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精髓,对教育教学理论理解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上

2)以大专学历为主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此种模式开始于上世纪80 年代初,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承担,按招生对象不同分为三种学制:一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直接在师范院校就读五年的“五年一贯制”;二是先在中师就读三年,然后通过中师阶段水平测试后进入后二年专科学习的“三·二分段制”;三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培养二年的二年制专科生。此类小教专科模式,是在以中专学历为主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模式

3)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此种模式始于1998 年。当年9月,南京师大、杭州师院等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开创了我国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先河。随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天津师大、东北师大等一批高师院校也相继开办了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由此也掀起了我国高等院校去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热潮

2、小学教师培养的有效模式探讨

1)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养的课程

小学教育自有小学教育的特点, 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不可能沿用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教育模式,应在借鉴中师生和大专师范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

2)要把培养的对象重点放在初中毕业的生源上

就我们国情来看,要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选择初中毕业生比选择高中毕业生做培养对象更有优势,

总之,从我国师范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来看, 把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 培养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是未来小学教师培养的有效模式。这一方面可把中师丰富的小学教师培养经验和高师具有师资、设备优势及高校的学术气氛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选择初中毕业生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对象,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小学教师教育的生源质量。

(《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