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
苏文静
摘要:小学教师的有序流动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合理追求和表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现实的差异性和政策的偏向性引发了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导致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审视教师流动现状,从宏观视角构建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已成为必然要求。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教师流动;学改革
总结: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注日益升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历史范畴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在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的不合理流动成为导致基础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实现中小学教师行业内合理流动已成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追求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针对我国日益加剧的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而提出的,是为了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教育资源的配置所坚持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是追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基本原则。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分析
(一) 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
当前,不合理的教师流动突出地体现在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空间上和趋向上。从空间上看,中小学教师从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城市,从教育资源配置薄弱的农村流向资源丰富的城市,从条件薄弱的学校流向配置水平优异的“重点学校” “窗口学校”。从流动的空间分布上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流动的趋向属于单向流动,这种单向的流动恰恰造成了教师行业内流动的失衡,违背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追求,是目前教师流动不合理的症结所在。教师流动的偏向性对学生、教师、学校, 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负向作用。一方面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
(二) 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
1.客观因素与行政主观意向的偏差
在现实的生活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所造成的。然而, 在主观意义上,政府职能以及政府教育政策的偏向性直接触发了教师无序的流动
2.教师个体社会地位与自我价值的追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公平与公正的理念,教师在学校环境中无法获得职业公平感是引发教师流动的主要动因。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流动是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是个体物质条件、权力地位的提高等。中小学教师流动同样是教师个体通过对利益的追求以达到满意的过程。
3.教师人事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可行性———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的构建
(一) 对教师流动的激励政策
1.物质条件补偿的政策倾向
2.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倾向
(二) 对教师流动的约束政策
(三) 教师流动的道义支持
1.教师流动是教师的应然选择
2.教师流动是道义使然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