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唐如前
摘要: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是高校本位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技术理性模式, 存在许多问题, 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可以构建多元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如: 校本培训模式、合作型模式、科研驱动型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社区培训模式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校本培训模式; 合作型模式; 科研驱动型培训模式
总结: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本位模式较适合于提高学习者的科研能力, 提升学习者学科专业理论水平, 以及基于学术价值引导学习者的教育观念, 特别是以学历提高为目标的继续教育。然而, 这种模式并没有获得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同, 没有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轻视教师经验案例和整体知识结构的重新优化, 忽视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致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时效性不强, 培训目标不明, 对中小学教师需求关注较少, 导致受训者期望值降低; (3)教学目标划一, 教学内容往往以培训者的提供能力和已有研究志趣为依据, 不关注学科前沿和学术动态, 难以适应不同中小学校和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及其时代的发展; (4)培训观念滞后, 方法手段传统, 课程结构普教化, 忽视了成人学习的特点与心理, 难以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5)培训面狭窄, 培训过程间断; (6)以政策性手段强制督促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 自愿程度低; (7)部分中小学从学校的眼前利益出发, 对教师参加培训不予放行; (8)实际
操作中没有划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培训方式。实事求是地讲, 这种模式很难使中小学教师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和专业成长。因此,“你说没有用, 好像还有点用”是中小学教师对这种培训模式效果的“肯定”性评价。
高校本位模式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从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导向来看, 高校本位模式建立在教师职业素养分析式研究基础上, 并且以一种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假设为前提, 这种教育模式认为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 只要教师掌握了教师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 就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付各种现实问题和复杂多变的情境, 而且这种知识还可以在不断积累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
2.继续教育观念与模式脱节
3.漠视中小学教师原有的认知基础
二、多元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
鉴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上述问题及原因, 我们认为, 应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因地制宜, 因时而异地来选择最佳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 走多元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之路。
1.校本培训模式
2.合作型模式
3.科研驱动型培训模式
除上述三种培训模式外, 对于需要学历提升的中小学教师, 可以采用“高校本位模式”; 对于以新课程和新岗位知识技能训练为目标的培训, 可以采用“基地培训模式”; 对于需要提升社会参与能力的中小学教师, 可以采用“社区培训模式”。总而言之,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科学地选择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 只有如此, 才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