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师动机理论及研究
芦咏莉 栾子童 乔 淼
摘要:教师动机与教师教学行为、专业发展,与学生对教学感知及学业表现密切相关。本文在对教师领域主要的三种动机理论及相关研究的介绍基础上,概述了这些理论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指出了这些理论和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教师动机;自我决定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作者简介:芦咏莉(1972-),女,山西太原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栾子童(1986-),女,山东潍坊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教师;
乔 淼(1986-),男,山西太原人,北京新东方学校讲师。
总结:一、教师动机(teacher motivation)是指影响教师自身学习策略、选择进入教师行业、工作投入及教学策略使用等与教师工作内容有关的教师的内部心理因素。它是探查教师教学行为内在机制的认知与情感过程的重要工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它还是预测教师工作投入程度和职业倦怠的有效变量,也是影响专业化进程中教师主动学习行为的心理变量。因此,研究教师动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但国内缺乏相应的教师动机理论。本研究在对教师领域主要的三种动机理论及相关研究的介绍基础上,概述了这些理论的联系和区别,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深入探讨教师教学及其专业发展内在的影响变量提供新的参考。
二、对我国教师动机理论及研究的启发
教师动机理论是对现有动机理论的延伸和扩展,同时也为教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强大的教育来自于强大的教师,在教师压力过大、职业倦怠普遍化的今天,从实习教师学习期间就开始保护、维持与引导教师积极的教学动机非常重要。识别教师入职前对教师职业存在的种种不合理信念对于改进教师教育项目、缓解教师入职前对自身和教师行业的理想化与现实间的冲突,从而令教师做好充分的入职准备对教师入职后的工作适应及专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出处:《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