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庙堂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的整合
王彦 李吴瑕
摘要: “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是两种具有根本区别的教育学知识, 同时也是有着内在关联性的两种教育学知识。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双向联动为“庙堂教育学” 和“民间教育学” 的有效的互动和整合创造了条件, 进而促使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不断地被改造和重构, 推动教师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庙堂教育学; 民间教育学; 个人教育哲学
总结:
一、“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的内涵及其整合价值
(一) “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的内涵
“庙堂教育学” 在这里所指的是一种专业的教育学知识, 它通过一些思想家、教育家的著述使之理论化、系统化, 并以经典著作以及官方教师教育的形式得以传承下来, 是已成形的、稳定的、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概念系统的知识, 一般在教师入职前所经历的师范训练阶段经由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所获得, 但因为此时的教师处于虚拟教师成长阶段, 所以这些系统知识的获得相对来说是刻板的、观念型的它可以通过准教师的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 但却是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分离的可计量的显性知识。
不同于“庙堂教育学”, “民间教育学” 是流传于民间的、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具有情境性、经验性、灵活性、分散性、潜隐性、民间流传性和代际传承性的特点, 虽然它未进入科学化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化教育学实践系统, 却囊括了民间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 是个体所具有的一般知识
(二) “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的分野
“庙堂教育学” 因系统化、艰涩难懂等特点, 更多地为学院派所掌握, 而民间教育学因其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教育的经验, 更多地为一线教师所推崇。二者之间的分野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1. 系统与片段
2. 逻辑与无序
3. 稳定与变动
4. 格式化与非格式化
5. 传承与断裂
(三) “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整合的价值
二、“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整合的可能性
“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的内在关联是二者整合的基础。虽然“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的差异之根本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不同,但是,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讲, 他只有不
断反思和观照自己的经验世界, 挖掘自己的隐性知识, 通过批判性的思维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叙述、表达与分享, 将其个人知识转化为可以与他人分享的公共性知识, 才可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三、“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整合的路径及策略
(一) “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整合的路径
依据两者所属的知识类型的不同, “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互动与整合过程其实质就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互动与整合的过程。
(二) “庙堂教育学” 与“民间教育学” 整合的策略
1. 系统理论学习
2. 重视经验性学习
3. 构建学习共同体
4. 强化反思性意识
5. 提升自我统整能力
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