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策略
陈新文
摘要: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并不高,从国际教育专业化的范围内来看,我国教师专业化或教师的专业发展只处于初始阶段,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策略,应从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教师专业继续教育、教师参与知识方式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四个方面考虑。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总结:
一、加强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深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思想,帮助教师树立专业化及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正是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其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教师专业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将使教师专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魅力。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中,教师专业价值观既是基础,又是核心。教师对自身专业精神的认识和体验,会成为教师搞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
二、加强教师专业继续教育,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准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取向应该是让教师自己自主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专业技能。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日常专业生活中所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关键情境;二是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引导下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三是外界的各种教师教育的支持。
三、努力改变教师参与知识的方式,加强教师教、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从宏观上讲,我国教师的角色形象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一是“严师形象”,二是“劳动者形象”,三是“专业工作者形象”。根据知识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严师形象”和“劳动者形象”都只能说明教师是有知识的人,其知识参与的方式也只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传承者。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才可能实现自身作为知识人的角色转换。
从微观上讲,教师的角色与其教学实践有关,教师从事不同的教学实践,其就具有不同的角色。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师从事不同的教学实践,决定其参与知识的不同方式并进而导致教师角色转移。一般来讲,教师参与知识有三种方式:教、学、研。它们彼此相关却又不同。
四、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争取教师的专业地位与权力,突出强调教师的专业增权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不仅仅是为纯洁教师队伍把好关口重要的是肯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地位,唤醒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从业者自身不可替代的专业意识。最终目标是让全社会包括教师本人确立把教师视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而不是只要有知识就可当教师的观念。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大环境的支持,这个大环境包括政府、社会和学校等,作为学校来讲,最重要的是归还教师本应有的“专业自主权”,让教师体验到自我发展的自由。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5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