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梳理与实质归因
林 森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出现“高原现象”,主要表现在内容、方式、管理和心态等几方面。“高原现象”的产生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微观方面的原因;其实质主要是组织结构性问题——体制落后,流程操作性问题——理论与实践脱离,传统行政习惯性问题——形式主义。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问题表现;实质归因
总结:1、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进程中,培训流程的各个方面所出现的“不进步、停止或倒退状态”,简称“高原”、“高原期”、“高原状态”、“高原问题”等。比如,校长培训工作的“三老”:老面孔、
老一套、老形式等。
2、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的表现可总结为:(1)培训内容的“高原现象”。已往的校长培训内容,主要取决于上级的规划与部署,具体而言就是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滞后;(2)培训方式的“高原现象”。具体表现为在选择培训方式方面,思想不够解放,培训方式较少,新方式建构不完善,新老方式整合不够等;(3)培训管理的“高原现象”。 主要是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校长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行政和业务部门管理分工不清或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管理效率低下等。(4)心态的“高原现象”。
3、中小学校长培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宏观上看,有时间性原因、制度性原因、投入性原因以及区域性原因。而从微观上看,有领导原因、培训条件原因、培训流程原因等。但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体制落后、理论和实践脱节和形式主义这三大成因。
出处:《中小学管理》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