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校长培训效益问题的探讨
章立早
摘 要:教育系统的干训机构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培训效益。培训效益表现形式有显性的培训效益和隐性的培训效益两种,其特点是:潜在性、迟效性、长效性。影响培训效益的主要因素有:人力因素、物力因素、财力因素。对培训效益的评价,可以从显性的培训效益评价和隐性的培训效益评价两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校长培训;培训效益;评价
总结:1、“培训效益”,是指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消耗一定量的培训成本(人力、物力、财力)后,培训出一定数量并符合国家规定培养目标的合格校长或比原先水平有所提高的校长。其表现形式有显性的培训效益和隐性的培训效益两种。
2、培训效益具有如下特点:(1)潜在性;(2)迟效性;(3)长效性。
3、影响培训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人力因素、财力因素和物力因素。具体可以分为:(1)人力因素:干训教师的素质因素和参训校长的素质因素;(2)物力因素:教室环境因素、教室教学设备因素、计算机房设备状况因素以及阅览室状况因素。
4、培训效益的评价,有显性的培训效益评价和隐性的培训效益评价。对于显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消耗一定量的培训成本(人力、物力、财力)除以培训班的数量和参训校长的数量,再参照教育管理理论测验的数量和质量、教育考察报告的数量和质量、结业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即可。对于隐性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培训前后对比评价法以及培训概况推测评价法。
5、培训效益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干训机构的培训效益如何,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培训目标为准绳;(2)评价过程中要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激励功能;(3)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但又要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4)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出处:《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8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