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
邓涛 鲍传友
摘要: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进行了富有特色和颇具价值的研究。基于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他对教师文化的背景、价值、形式与内涵等进行了重新诠释,并进一步构建了理想的教师文化模式。探寻他关于教师文化的独特见解,客观评价他的教师文化观,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师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教师文化;哈格里夫斯;后现代;专业发展;变革
作者简介:邓涛(1970— ),男,安徽六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中心教师;鲍传友(1971— ),男,安徽六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总结: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的教育思想凝聚着他对社会变革和教育变革的深入洞察和思考。在急剧变化、社会转型的时代里,他强调教育革新要充分关照教师文化的变革。以下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后现代:教师文化的时代背景审视
二、变革的核心:教师文化价值的重新定位
三、以形式为中心:教师文化内涵的重新解读
(一)个人主义文化的成因及其取舍
哈格里夫斯引用斯蒂芬·卢克司的话说,个人主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至少与人的尊严、自主权、隐私权、自我独立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教师来说,独处有时不仅意味着一种高贵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后现代教学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自主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进行新时期的教师文化建设时,我们对个人主义应该持谨慎的态度,既要尽量避免其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缺陷,又要利用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自然合作文化与人为合作文化
所谓的人为合作文化就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官方程序来制定教师合作计划,增加教师间相互讨教的机会。对于这种文化,哈格里夫斯引用柯泊的话一语道破其实质,它是一种接受性文化,是一种对自然合作的安全模仿。哈格里夫斯对于这两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区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四、“流动的马赛克”文化:着眼于后现代教学的教师文化模式建构
出处:《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