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标准的德国教师教育改革
徐斌艳
摘要:自2004年12月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全联邦的教师教育标准以来,德国教师教育改革指向于研制能力标准,监控教师教育质量,变革教师培养模式,保障教师教育均衡发展。两个标准和一个决议成为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参照系和方向标。全联邦的教师教育标准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以及承担的任务,并从教育科学角度提出教师能力指标; 学科教师教育标准则为未来教师制定了一套在其专业发展中需培养的能力标准,以保障教师入职时即已达到一定的专业要求; 关于学科专业要求的决议界定了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内涵,并针对各个师范专业方向的专业内容提出了框架性要求。
关键词:德国教育;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标准
总结:1、随着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测试结果的正式公布,德国16个联邦州教育质量发展的不均衡现象逐渐显性化。“结束任意性”、“监控教育质量”或“发展能力”等成为德国教育政策讨论的焦点,也直接导致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在这大背景下,德国教师教育也发生着颇有特色的变革。其核心就是研制能力标准,监控教师教育质量,变革教师培养模式,保障教师教育均衡发展。
2、教师教育标准研制的背景在于根据“不来梅决议” 这项联合声明的要求,KMK组织专家从教育科学角度研制当今教师教育标准。同时,《教师教育标准》首先提出专业教师应该承担的五大任务,然后结合教育科学视角,将任务细化为能力标准,说明如何在教育科学类课程中培养师范生各类能力,让他们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
3、结合当今教师承担的任务,《教师教育标准》提出了教师应该具备的11种能力,这些能力又被归类为教学、教育、评价和创新四大领域,具体包括:(1)教学能力领域,强调教师是教与学的专业人员;(2)教育能力领域,强调教师要从事教育工作;(3)评价能力领域,强调教师合理而负责地从事评价与咨询活动;(4)创新能力领域,强调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开发的能力。
4、依据《教师教育标准》,以及对教师形象的讨论《学科专业决议》界定了未来教师应该在大学学习阶段获得的专业能力的内涵。主要要获得三个方面的能力:(1)流畅的专业知识;(2)专业学科的认识和工作方式方法;(3)流畅的学科教学知识。
5、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从宏观层面提出教师教育各阶段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也结合各具体学科,给未来教师提出了有学科特色的专业能力要求。同时还描述了师范教育阶段(主要是中学数学师范教育)应该涉及的数学专业内容。
6、德国《数学教师标准》根据专业能力等级模型,针对六大内容领域,分别提出了细化的专业能力标准,它为制定数学教师培养或培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提供了清晰的、标准化的参照系。
7、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带来了如下启示:(1)要研制能力标准保障教师教育均衡发展;(2)要参照能力标准监控教师教育质量;(3)倡导教师教育发展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出处:《基础教育》2012年4月第9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