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学校的概念、建设过程与指标框架研究
邬志辉 陈学军 王海英
摘要:中国的优质学校建设计划是世界“学校重建”运动与本土的“素质教育”运动双重影响的产物。在概念诠释上,优质学校不仅表现为一种结果和“质的规定性”,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一种能力、机制和精神以及“质的成长与提升”过程。在建设过程中,优质学校的发展不是直线进步的,而是曲折上升的,它经常面临开放与变革、冲突与协调、授权与问责的矛盾。在指标框架里,优质学校呈现一元三维立体结构,传统的学校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定量、轻定性,重鉴定、轻发展,优质学校的指标体系框架重视学校的发展性,并注重“行动指标”、“留白处理”和“自主选择”评价策略的使用。
关键词:优质学校;概念诠释;建设过程;指标框架
作者简介:邬志辉(1966 -),男,黑龙江鸡东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教育学博士;
陈学军(1978 -),男,江苏兴化人,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
王海英(1980 -),女,吉林榆树人,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
总结:1. 优质学校就是能够不断获得和合理运用自身能力,改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管理和教师能量,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学校。
2. 优质学校的建设过程并不是直线进步的,而是曲折上升、螺旋发展的,其中充满着矛盾、冲突与斗争:一是开放程度与变革方式之间的矛盾,二是冲突与协调之间的矛盾,三是授权与问责之间的矛盾。
3. 优质学校指标是评价学校优质状态与建设过程的指示器,通过指标可以检测学校在结果方面达到“质的规定性”的程度和在过程方面“质的成长与提升”状况。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