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分析及其调适

发布日期: 2014/09/05      浏览次数: 24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分析及其调适

周源源

摘要:由工作压力等引起的辅导员心理及工作状态问题已成为关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了工作负荷、角色冲突、职业发展需要及学校管理与评价、人际关系和家庭因素给辅导员带来的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对心理压力进行调适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因素分析;调适

总结: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调适:1.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产生超重工作负荷。从高校层面讲,首先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由于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所以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能凡涉及学生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来做。再次,要规范学生事务,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以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从辅导员自身层面上,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在工作中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要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骨干与助手职能;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引导他们在某些具体事务上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2.确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地位,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需要创造条件。从高校层面上,首先要认真贯彻专门的职称、职务政策,规范“思想政治辅导员职称”系列的评审和配套的激励措施,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应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价激励等人事方面做出恰当的制度安排。其次,要把辅导员纳入学校教师培训和干部培训序列,要使每个辅导员在任期间都有机会接受思政工作系统培训,提高其学历层次和水平,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方向发展。再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和本人意愿,实现合理的转岗分流,解决发展问题。从辅导员自身层面上,要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辅导员要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主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为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奠定理论基础。另外,辅导员还要对自己进行认知重建: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扬长避短,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自己的职业计划付出努力。

3.引导辅导员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避免工作中的角色冲突。从高校层面来讲,应该加快辅导员这一岗位功能的分化。应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是指引辅导员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二是进一步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理清学生处、院()对辅导员的管理责任;三是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四是规范工作程序,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从辅导员层面看,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强化角色意识,理解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合理解决冲突中的各种矛盾,把来自个人、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与矛盾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角色期望,客观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为自己确定恰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认同自己的辅导员身份,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动,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自尊和成就感。

4.规范学校管理和合理评价,营造良好的人际和家庭氛围。从学校层面,要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对辅导员的考核系统,确立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并将其量化,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同时要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考核的门槛要适宜,设置过高会挫伤绝大部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设置过低又会使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辅导员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另外,要给考核优秀的辅导员提供更多晋升的机会,以更好地调动其他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此外,为缓解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辅导员还必须建立一种良好而且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圈,学会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处理好与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们和睦相处,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出处:《江苏高教》2010年第4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