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专业与行业的实证分析
楼世洲 林浩波
摘 要:本文从专业、行业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利用“行业所占比”、“行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就业结构失衡度进行了测量。实证结果表明高校对“灰领”人才和行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不足、大学生的“铁饭碗”情节、行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就业结构;行业结构偏离度;专业;行业
总结:1、应用性专业就业率高于基础性专业,理工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面向企业的专业高于面向事业单位的专业。另外,一些专业的周期性变化特征较为明显。
2、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学生所占比较低的行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当然,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如岗位设置不够合理,职业发展不够明确,薪酬待遇不够有吸引力等,但总体上仍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3、专业结构性失业区别于自然失业,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差异上,自然失业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专业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自然失业率,专业结构性失业则是部分专业处于高失业状态,是在大学生愿意就业的前提下被迫失业。导致专业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很多,如市场需求下降、人才培养与市场脱钩、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高校显然应该对长期结构性失业的专业引起重视,减少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或者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需要。
4、过度竞争性行业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行业内的单位大多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也就是俗称“铁饭碗”行业,大学生的“铁饭碗”情节依然根深蒂固;二是应聘人数远远超过岗位数量,竞争极为激烈。从行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上述行业长期处于较高的负偏离状态,人才挤出现象严重。过度竞争的后果便是人才的极大浪费,改善其他行业的收入待遇和工作环境,适当降低过度竞争性行业的收入和福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状。
出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