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排斥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

发布日期: 2014/09/06      浏览次数: 22  


 

 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排斥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

吴立保  乐青

摘要:文章从不均等就业机会制度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性别排斥、资历排斥、个体特征排斥、社会资本排斥和政策排斥等。从制度设计的视角,提出了矫正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制度设计应基于人力资本竞争,消除隐性社会排斥,以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保障等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社会排斥; 制度设计

总结:1、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排斥是指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受到的排斥,也就是这一群体在进入市场时所处长期失业,或临时不安全的就业,或从事较差工作的状态。在不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就业排斥现象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就业市场的路径依赖,由惯例逐渐制度化,由此形成对特定的大学生群体的排斥,是一种社会不公平现象。

2、女大学生就业机会与社会需求和社会观念等都有密切关系。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就业的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受到影响,就业机会降低。但是,来自女大学生就业的主动社会排斥也是造成其就业机会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就业制度引导个体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进行合理流动,是实现个体社会流动和地位变迁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进而有利于就业的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同,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所带来的就业能力的增长是一种自致性因素,是通过个体努力而不是靠先赋地位获得的,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就业竞争与市场竞争的原则是一致的,因而被认为是公平的。

4、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说,为了实现公平就业的目的,也应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方面应着力消除以强社会关系为主的社会资本对就业的消极影响,为社会资本拥有量低的弱势大学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增强以信任、价值观等弱社会关系为主的社会资本对就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后者在制度设计上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鼓励,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高等教育的本质,释放高等教育育人的正功能,消解高等教育阶层筛选的负功能。

5、体制外就业市场已成为目前和将来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市场,体制内就业市场和体制外就业市场的不公平除了现实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外,社会保障制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体制外就业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残缺不全的,许多单位不参加社会保险或者有选择性地让一部分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到非公单位就业意味着工作与生活风险会成倍上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更是需要自己承担起全部的工作与生活风险。

出处:江苏高教,2012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