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2003-2011
邓 峰,孙百才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而言,只有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质量可被政策制定者和高等学校进行干预,才能成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突破口。但以往能综合考虑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个体层面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作用的实证研究非常少。此外,自高校扩招以来,不但大学生的供给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政府的相关政策等也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教育质量也处于不断调整与改进的状态。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纵贯数据进行趋势研究,不但可以考察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教育质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还可以通过逐年比较来了解各种因素对就业结果影响的变动趋势,从而更好地为高等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提供针对性建议。基于2003-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并利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对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学校类型对毕业生就业并没有表现出稳定而显著的作用;第二,在学历层次方面,专科生的就业形势逐渐好转,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对于专科生的就业优势逐渐消失;第三,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影响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重要内在因素。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概率要显著高于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第四,高等教育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强。上述发现意味着,可以通过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政策实施主体应有差异:对于高校类型以及学历层次,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调整;但对于学科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则应该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
总结:1、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就成为必然。
2、结构性失业理论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和需求在地区、产业、职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从而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的现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依然较强。在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
3、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其质量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扩招后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理应为此负相应的责任。
4、是否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学习成绩是否排在班级前25%,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是党员,是否有过实习经历,是否考取过职业技能证书,是否获得过奖学金;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和民族;个体家庭背景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由父母的受教育背景、职业层次以及家庭收入计算所得,是一个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复合变量)和生源地(省会或直辖市、地/县级市、农村地区)。
5、本研究发现,很多人力资本指标都会对个体的求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比如学科兴趣,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是党员,是否获得技能证书,是否获得过奖学金等。由于就业于城市、国有部门等主要劳动力市场能获取明显的分割性收益,这就导致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位竞争相当激烈(赖德胜等,2008)。主要劳动力市场一般由用人单位来主导设定招聘条件,大学生的谈判能力是很弱的。而用人单位在筛选过程中,除了关注学校声誉、学历层次、专业类别这些基本要素之外,还会更倾向于挑选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于是学习成绩好、获得过奖学金、是党员、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就会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研究还发现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毕业生的就业概率在历次调查中都显著高于女性毕业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毕业生,其顺利就业的机会也大。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