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领导之中国意义
冯大鸣
摘要:分布式领导思想已对西方的学校领导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但在中国却并未出现类似的局面,其主因之一,是分布式领导在中国学校领导语境下的意义未获充分揭示。本文试从“学校领导‘分布’的要义”、“分布式领导的核心关注面”、“课程领导力研究的焦点”、“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侧重点”、“学校领导理论价值体现的中介条件”等方面,来阐释分布式领导的中国意义。
关键词:分布式领导;中国;意义
作者简介:冯大鸣,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管理学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总结:一、学校领导“分布”的要义
认识到“分布”的要义在“影响”,研究或实践分布式领导的侧重就落在了影响源、影响模式及影响效果方面。
二、分布式领导的核心关注面
美国学者詹姆斯·斯皮兰提出了以“领导者增量“和“领导实践”为核心关注面的学校领导分布观,受到了西方学界的高度评价。
三、学校课程领导力研究的焦点
研究的焦点当然应该是课程领导对学校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而不是学校领导者做了什么和怎么做。课程领导必须十分关注有可能成为领导影响源的各式人等的领导能力建设。
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侧重点
我国骨干教师一般不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卓越的课堂教学技能、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以及富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但在西方分布式领导研究中被十分看重的一些专业技能上,却还普遍显得薄弱。在使学生学业问题的鉴别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骨干教师鉴别学生学业问题的经验难以为教师团队所分享;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因对其他教师的学生不能有深入的了解而难以对其任教班级以外的学生之学业问题加以准确的鉴别,这里的问题是我国骨干教师还缺乏对自己的经验加以概念化的能力。
五、学校领导理论价值体现的中介条件
一个新的中介条件——动因取向,对于中国语境下的学校民主领导实践而言,这一新的中介条件不啻为一份有益的忠告:民主领导并非仅在于它的形式与表象,倘若民主领导的动因取向是解构性的,那么领导的分布也就意味着领导的失控。
出处:教育发展研究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