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校式:教师交流模式的新探索
李潮海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教师交流是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缩小、区域内校际间师资水平差距、改善贫困地区及薄弱学校师资状况、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辽宁省锦州市在“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和教师教研培训的基拙上进行了提升和探索,开创出“走校式”教师交流新模式,通过走校、结对、拜师三种方式让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和中,V组成员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班级管理和校本教研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层次交流,从而解决了“人走关系动”的人事交流弊端,实现了以“最小化成本”赢得“最大化利益”的目的,提高了区域内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师交流;模式创新;走校式
总结:1.校内交流主要是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的组合,由刚刚进人学校的新教师按照要求在本教研组、备课组中,选择一位专业课骨干教师,再选择一位优秀班主任教师,结成对子,拜为师傅,学校召开拜师大会,确定师徒关系,并要求在师傅的指导下,三年内能够在校内卜公开课,担任班主任,五年后能够独认带徒弟。结对师徒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成长。
2.交流方式是实现交流目的的途径,采取什么样的教师交流方式应该以解决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激发学校内在活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来确定。
3.“走校式”教师交流有效解决了“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弊端,实现了以“最小化成本”赢得“最大化效益”。“走校式”教师交流为区域内提高整体教师素质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了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走校式”教师交流可以在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还存在差别的地区推广实施,能更加有效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出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