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坤;朱锦秀;何勇
摘 要:前高校辅导员评价体系,多基于行政考评出发,无法真正体现辅导员的工作特征。这种考评体系既无法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也不利于稳定辅导员队伍。文章在调研学生对辅导员需求的基础上,从外部改革支撑和内部评价合理两大方面探讨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辅导员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激发辅导员工作的活力,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生需要;辅导员;评价体系
总 结: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辅导员在工作职能上包含了教育、管理两大显性功能,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必须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导师和社会行为的规范者。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在形式上是完备的,一般都是由一个校党委副书记领导,学生处(学工部)和院系双头直接领导。目前,辅导员队伍主要由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构成,其中“辅导员的专职化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目前,高校在管理上并没有对辅导员的建设进行足够的投入,更多是把辅导员看成教学的辅助力量和行政部门的助手。正是在这种管理模式指导下,高校对辅导员的考评方式也就以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德、能、勤、绩”的考评为主。将这种传统的行政考核方式直接迁移到辅导员考核上是不恰当的。这种考评方式从根本上忽略了辅导员这一制度设立的前提和基础,不能真正反映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本质属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在当前高校的管理模式下,必须以高校学生对辅导员的需求为导向来建立高校辅导员的考评体系。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改革转向。
出处:《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4月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