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教师观及其实践新探
籍敏
摘要:梅贻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大师论”是诸多学者研究梅贻琦教师观时关注的核心。其实,大学教师不会都成为大师。从梅贻琦先生原著入手,可以进一步探究梅贻琦教师观的丰富内容与实践效果。梅贻琦教师观是在“良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成为“大师”的。“良师——大师——密切师生关系交往”,三点贯通,形成了梅贻琦先生系统、完备的教师观。
关键词:梅贻琦;教师观;大师;良师;师生关系
总结:一、大师论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梅贻琦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二、良师、大师与师生关系
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不是知识的关系,是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机械的,而是对话的,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生命的精神交往”。
三、梅贻琦教师观的具体实践
梅贻琦积极为清华以及西南联大聘请了大批良师以及国内外名师、学界泰斗。介绍了西南联大时期的师生关系。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具体实践特别体现了梅贻琦教师观中的“密切师生交往关系”:从1925 年2 月创办到1929 年结束,短短几年,清华国学研究院仅在20 世纪中国教育史上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四、结论
思考梅贻琦先生“良师——大师——密切师生关系交往”的教师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学教师聘任、考核的内容进一步探索,在良师与大师论的基础上探寻如何从制度上着手加强大学教师与学生关系,探究大师的风范如何在生活上影响学生,在精神上引导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出处: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