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现代启示
李森 杜尚荣
摘要:清末民初时期,在西学东渐、救亡图存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和基本经验,诸如兴办学堂、建立学制、倡导女学、重视义务教育等。系统探讨、客观分析清末民初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现代启示表现在:突显时代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坚守借鉴与创新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关照两性公平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向追求。
关键词:清末民初;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启示
总结:清末民初(即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时期。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一时期,救亡图存与民族独立成为时代主题,民众觉醒、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被频频提及并付诸实践。其中,在教育领域,在洋务派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废科举,兴学堂,推动了近现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次改革对其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摸石过河”式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清朝末期,伴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国外大量先进的教育思想被引人,加之科举考试自身暴露出的诸多弊端,科举制度终于在1906年被彻底废除。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受到了高度重视,相关改革举措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见之于官方文件。
可见,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西学东渐、洋学中用”理念既有其积极可取之处,又有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其进步性有:第一,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最终导致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的崩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了只重儒学的传统形式,吸收西方科学理性的优势,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第三,刺激中国人从沉睡中觉醒,激起了国人极大的爱国热情。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