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出版《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以纪...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一线教师发声:“学生为老师打伞”不应作过度解读

发布日期: 2015/05/18      浏览次数: 11  


 

 【编者按】

     430日,网友@hellhell贴出学生给老师打伞的三张组图。54日,“小学生为老师辛苦打伞,女子表情全程霸气”被顶上微博热门话题榜。55日下午,上海宝山区教育局官方网站“宝山教育”紧急做出回应,当事者为该区顾村中心校老师,经查打伞一事属实,已责成学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55日晚,澎湃新闻采访了当事老师,她表示自己的行为肯定是不恰当的,因为平常和孩子们关系比较好,那天又是春游,就很随意,接受了小朋友为她打伞,“但有些言论是攻击小朋友的,希望不要再评论孩子,他们还小。”

    该事件的处理已告段落,但讨论仍在持续。这究竟该理解为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喜爱和尊重而自然生成的亲密时光,还是老师对学生人格缺乏尊重而做出的有违师德之事?幼童对教师天然的亲近,和尊师重教之伦理,以及顺从讨好溜须拍马,该如何区分?这件事若发生在20年前,也会如此广受关注激发热议吗?

    任教12年的宁波小学老师王悦微为澎湃读者带来一线教师对这一事件的感受和思考。王悦微的另一身份是“微博红人”:@我们1班。这个注册于20122月的个人帐号,讲述的多是身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她,与小学生之间剔透有爱的小故事,和她孜孜不断的教学思考,至今坐拥粉丝50万。

 

    43018时许,网友@hellhell贴出一组学生给老师打伞的组图引发热议。

幼童的确会对教师有天然的亲近      

    学生给老师打伞,成了一则备受关注的新闻。从照片上看,那个学生身高刚过老师的肩头,为了给老师打伞遮荫,不得不把手高高举着。并且从三张被曝光的照片来看,这个孩子举了一段路程,持续了一些时间。而照片中的女老师,戴着一副太阳镜,扇着扇子,表情严肃,并无和孩子说笑。学生的辛苦和老师的轻松由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网络上招来了不少批评声,认为在这样热的天气里,老师心安理得地享受孩子给她带来的阴凉,有违师德。更有网友指出,即便这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并非老师要求,也说明社会中的奴性文化渗透到了学校教育里,让孩子从小就有讨好老师的心态,是教育的失败,云云。

    作为一个在教学一线从教十二年的老师,我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眼,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想不到这样一个场景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网络纷扰,各执一词,很多人对一件事的评判往往只会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来谈,我也不例外。

    在这十二年里,我遇到过很多学生,我热爱孩童,他们也很爱我。尤其是小学生这类幼童,对教师有着天然的亲近,用教育学的概念来说,这叫“向师性”。他们对老师有着无限的崇拜和依赖之情,老师的一言一行,在他们眼中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而如果能为自己喜爱的老师做一些事,比如帮着擦黑板、发本子——这些在成年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会让他们十分快乐、自豪。我就曾深深被这种纯真的情感簇拥过。孩子们帮我去拿作业本的时候,努力地向办公室跑去,跑得气喘吁吁,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因为那一刻,他被老师需要,他会恨不得把那颗心都掏出来。他们喜欢依偎在我的身边,当我帮他们擦鼻涕、整理衣领的时候,其他学生则会投来羡慕甚至嫉妒的目光。他们是多么享受和老师在一起的这些亲密时光啊。

   所以,以一个小学老师的视角来看那几幅照片,我并不觉得有多大的问题。抓拍的一瞬间,老师的确是面无表情的。因为她外出带队,需要看管几十个孩子,她要时刻关注这些学生的状况,比较严肃、不苟言笑。我对此可以理解,因为我也曾这样带队出去活动过。学生骚动的时候,我甚至还会比较严厉地整顿纪律,以免发生意外。从媒体事后对当事老师的采访中也可以了解到,这位年轻老师平时跟学生的关系是比较亲密融洽的,那一刻的表情并不能充分说明她对学生冷漠蛮横。我认为对少量照片的信息不应作过度解读,甚至主观代入想象以得出结论。

“打伞门”引发关注表明社会对儿童权益的敏感,是一种进步

    如果这位老师在访谈中所言为真,即帮她打伞是学生自发的主动行为,那么作为同行,我的第一感觉并不认为老师的举止严重违反师德。因为学生们确实是很愿意为老师做这些小事的,我也曾在雨天接受孩子伸过来的小伞,感谢他们为我遮挡风雨。我能够理解这些孩子的爱,也能体会老师的委屈。但静下心来再想想,如果我跳出教师的身份,我以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又该当何想呢?

    有网友批判,该现象是一种奴性文化的幼年化体现。乍一听,很刺耳,怎么能这样看待孩子充满爱的举动呢?可是,天地君亲师,古人曾把教师推崇到一个无上的地位,把这个职业与天地、与父母相提并论。中国素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强调教师对儿童有绝对权威,允许教师对儿童有教育权、指挥权、责罚权。一把戒尺,曾浸透了古代童生多少泪水。而讨好老师、顺从老师,这类现象在今天也不能不说没有。即便是在倡导尊重儿童的当下,儿童是否真正取得了和老师在人格上的平等?是否真正能免于对权威的恐惧?我看,只能说有改善,在进步,而不能说已经彻底实现。

    人们今日聚焦“打伞门”这一新闻,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社会范围内现代教育观念的崛起和普及,使人们日益关注儿童的权益,更加在意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古代学童拜师启蒙,要给老师下跪磕头,以示恭敬。时至今日,这种习俗早已消失,人们更在意的是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我以为,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师生之间的互动应友好而不过度

    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承认,虽然学生是好意,主动来为自己撑伞,但作为教师,她没有谢绝孩子的好意,这是不妥当的。孩子需要成长,年轻老师也需要。孩子有爱,当然要接受,不然他们会感到失落。但孩子只能凭着本能来做事,而我们身为师长,要妥善对待孩子的爱,既不要辜负他们,也不要让他们因此感到辛劳。比如我们班平日午间的时候,学生们一般没有作业,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会有学生悄悄蹭过来,给在讲台上的我捶捶肩膀、捏捏胳膊,用他们稚嫩的小手为我按摩,消除疲劳。我内心当然是很感动的,也很享受孩子们跟我亲近的这一时刻。但我不会让孩子们给我按摩很久,闭着眼睛享受几分钟,我就会笑着对他们说:“好舒服啊,谢谢你们哦!我已经一点都不累了,不用再按了。”他们就欢欢喜喜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友好而不过度。

    孩子对老师的爱是无私的,但我们老师要珍惜并节制这种爱。我们鼓励学生为班级服务,但尽量不要把自己的私事交给孩子去帮忙。虽然年幼的孩子并不能很明确地分辨这究竟是老师的私事,还是学校的公事,但老师自己心里是明白的。我从不找学生打扫我的办公室,我更愿意自己拿起扫帚和拖把来整理。学校附近有个菜市场,有好些学生家长在里面摆摊卖菜,我几年没有进去买菜了,就怕碰到热情的学生和家长要送菜给我。我都转道去一个更远的、没有学生家长的菜场买。虽然这些都是点滴小事,但教师应当谨言慎行,这既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唯有如此,方能对得起学生的这一腔赤子之心。

    说实话,如果能剔除那些混杂在热点微博下的暴戾辱骂之声,我倒是蛮高兴看到人们关注并热议这样几张小小的照片。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番变化,都与身处其中的你我有关。观念之争,只要有更多包容,更多倾听,更多反思,从评论他人到推动自我,这场全民争论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来源:澎湃新闻)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