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出版《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以纪...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张謇:师范乃教育之母

发布日期: 2014/08/11      浏览次数: 511  


 

张謇:师范乃教育之母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20世纪初,张謇除了在“实业救国”上贡献巨大,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很有建树。美国教育家杜威曾高度称赞张謇在南通的教育贡献,“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鲜为人知的是,张謇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师范地位、提倡尊师重教,并且实际下大力从事师资培养的教育家。

1885年,张謇从京城辞官回到家乡南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大力创办教育事业,以其毕生精力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从纵向上说,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上讲,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张謇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办学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以此作为开发民智,提高民众素质的起点。

但要办这么多的学校,教师从哪里来呢?张謇决定创立师范,培养教师。1902年,张謇创建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今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次年427日正式开学。通州师范虽属于中等师范学校性质,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教师,但教师和学生的程度都比较高。张謇早期聘请的一批教员中有著名的学者王国维、陈师曾等,还有7名日本籍教师,后来也有著名学者朱东润等。师范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在小学教授各门课程的需要。通州师范附设小学(今通师一附),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通师招的是男生,张謇考虑小学教师以女子为宜,于1905年创办了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和附属小学(今通师二附)。

对于师范教育,张謇认为,“一艺之末,学必有师,无古今中外之通义也。况图国家强立之基,肇国民普及之教育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他响亮地提出:“师必出于师范!”“师范乃教育之母。”“师范则普及根原,教育本位。”

1912年,他精辟地论述了普及教育与兴办师范的关系:“普及有本,本在师范,乃知师范之设不可以已。”他给“师范”二字所下的定义是:“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他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要有“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勤苦俭朴”诸美德,还要对学生有爱心与耐心:“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固不纯恃学业之优为已足尽教育之责也。”

为引导教师终身从事教育,1902年,他提出:“必鼓舞习师范者,使有乐从教育之途也。”并设计两个办法:一是对从教达到一定年限、成绩显著者分别授予学位官衔,以名誉鼓舞之;主张给教师评定职称,通过荣誉感来激发责任感,张謇是有史以来第一人。二是对长期及终身从教者,视一般教师俸薪从优。1908年,他建议中央政府制订擢优、励恒、彰廉三项鼓励政策和定给俸、定就聘、定义务界限、定职任资格、定解约规则、定处分规则等6条约束措施,用以引导习师范者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张謇还认为,教育是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事业,必须与时代一同进步,长办常新。他说:“万事有始者有卒,教育有始而无卒之事也。万物有新者有旧,教育有新而无旧之事也。”因此,“教育必须与时势相消息。倘昧于时势之变迁,墨守定章,一成不变,则其教育与时势不相应,虽有成效,何补于国?何补于民?”不仅如此,教育还是一项既有规则又无定则的事业,不同国度不同地区发展教育必须从本国本地的实际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他说:“教育者,有方而无方、有法而无法之事也。”因此,教育尤其宜有变动,不过必当顾及本地的需要。他的这些论断,揭示了教育事业应当随着时间地点而发展变化,对于保持教育事业的生机活力具有长久的指导价值。(钟 禾)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2月22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