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个座位,近 9000名学生,1/34,这就是徐汇校区图书馆座位数与学生数的比值,徐汇校区主馆大修期间,用“一座难求”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在这样僧(生)多粥(座)少的情况下,每日的清晨,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的读者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为了消除学生早起排队入馆现象,提高图书馆座位的使用效率,自4月下旬开始,图书馆引入了座位预约系统——“我去图书馆”,同学们入馆的路径发生了改变,需要先从网上“走”起,而我们图书馆阅读与学习交流中心的馆员也迎来了职业生涯新的挑战。
座位怎么约?约上了能离开多久?去吃个饭,回来还可以继续原位学习吗?总是约不上怎么办?一连串的问号困扰着同学们,不少同学感到很不适应,觉得还是起早抢座比较好;也有的同学琢磨了很久,从逻辑上论证座位预约系统解决不了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有的同学觉得座位预约系统的运行规则不太合理,需要修正……
“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我们阅读与学习交流中心的老师,今天大家看到的座位预约系统使用规则是经过好几个月的试用,技术服务部的老师做了大量问卷调查,通过访谈和座谈会等方式与同学们反复沟通,馆里面反复商量、对文本反复修改确定下来的。”站在阅览室规则宣传板前,阅读与学习交流中心(徐汇)主任褚咏梅老师感慨万千。
一遍遍的说明,面对进馆后直奔座位的同学,要请他回来扫码;一次次的沟通,面对午休后回来“失去”座位的同学,要消除他一脸的委屈和不满;一封封的来信,面对组织上转回来的同学投诉,要把“执法”和维持秩序的沟通音量压到最低。
学习变得更加重要了,馆员上岗前必须要学习,及时掌握座位预约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沟通变得更加重要了,馆员除了守在预约系统刷卡机旁,对同学进行耐心细致的操作指导,还要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让同学适应新的系统,理解新的规则。
首问责任制也进一步落实,面对同学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如绑定不了手机号、扫码不成功等情况,无论谁值班,都必须第一时间向技术人员反馈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留好读者电话,一直跟进事态的进展,落实首问责任。
馆员的热情和专业指导,让那些不习惯或不了解座位预约系统的读者很快适应了新的入馆方式。在各方的努力下,随着系统运行规则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后,座位预约系统已经深受同学喜爱,每天一早座位就被“秒”空。
就在一切都已经稳妥的时候,不时也会出现新的突发情况。
一个秋日静谧的早晨,东部零点书房前人声嘈杂,图书馆里的电话铃声也陆续响起,此起彼伏。原来,座位预约系统出现故障了,导致第二天预约任务没有完全执行,发生了“一座两人”的状况,一时间阅览室门口站满了同学。当班的李文宜馆员,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沉着冷静,第一时间向部门领导上报和反馈,并及时安抚没有座位的同学。读者的事情永远放在第一位,馆领导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以最快的速度把没有座位的同学安排到了古籍阅览室,并要求当日中午安排人员留守,做到全天开放,最大限度地为同学们自修提供条件。
徐汇主馆大修不仅带来了座位的紧张,由于大部分图书搬出积压,无法借阅。只有部分新书可外借,也对读者借阅图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阅读与学习交流中心的馆员积极落实馆里“只要奉贤有馆藏,师生就可借阅”的要求,想法设法为人找书,加大跨校区借阅图书的调配力度,为读者寻找相应的电子书,千方百计满足读者需求,得到了读者的肯定和表扬!
“作为一名小小的读者,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我想看的书努力奔波着,我深感荣幸,”学前教育学院王晓璐同学在表扬信中写到,“在上师大图书馆,当我拿到那两本来之不易的书时,我渺小的灵魂,便被照亮了。上师大是一所温暖的学校,正因为有了像你们一样的老师,才让我们这群在外求学的孩子有了更多心灵上的慰藉。”
读者的感谢信激励着阅读与学习交流中心的馆员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听到读者对我们的认可和感激,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学习资源和环境,还为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和关怀,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阅读与学习交流中心(徐汇)副主任康红老师朴实的话语代表了全体馆员的心声。(供稿:阅读与学习交流中心<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