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人文学院奉贤2024级本科生党支部“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之“师生面对面”活动在奉贤校区小白楼201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市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人文学院文化典籍系王乙珈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以“青衿莫负感时心”为题与人文学子开展了交流分享,共话新时代人文学子的自我规划与师道传承。
“还记得你第一次踏入师大校门时的心情吗?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入学时候被反复提到的校训?”王乙珈老师从学校“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的校训展开,与同学们回顾了自己在师大求学的时光。2013年王老师毕业于我校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基地班),2017年在人文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前往北大继续读博深造,后来又返回了师大母校担任了大学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宋元明清文学和中国古代小说。
王乙珈老师首先与在场同学分享了不同历史时期“师道”的表现与一名好教师的重要影响,围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展开了深入探讨。她指出,这一理念源于古代先贤的育人智慧,强调了教师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的重要性。她以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例,在他被贬谪至海南儋州时仍不忘讲学明道,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影响,以此向同学们阐释了“时代日新月异,治学精神恒存”的内在含义。“教育家精神”的影子在不同时代的文人、教育家身上都能找到相应的印记,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言行在影响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随后,王乙珈老师从“何为师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如何践行你的理想”三个问题出发,与在座学生分享了廖世承、马茂元、胡云翼等多位著名教育家的故事,如廖世承先生提出的“六大训练”理论、马茂元先生以“学、才、识”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胡云翼先生以“革命的主战的文学”为号召的学术追求,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大先生”的教育家精神,更是激励我们人文的青年学子,不仅要注重学术研究,更要心怀家国、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活动最后,面对同学们“AI对于文科研究的影响”这一问题,王乙珈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对于书籍的迷恋、对于学术的虔诚、对于未知的探寻以及将读书研究视作生活方式的情怀,都是一代代学者无法被替代的宝贵财富。这些技术应当是更好地为我们所利用,因为他们能让我们比前人看得更多、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王乙珈老师勉励在座同学,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发展,都应抱着“青衿莫负感时心”的态度,不变自己的治学之心,不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拓宽跨学科、跨地域的视野,做到多读书、多思考、不人云亦云。
此次活动邀请到青年教师分享生涯规划、求学感悟的同时,也是在学校70周年校庆之际对“师道永恒”师大精神的一次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新时代人文学子的一次教育与激励。相信青年学子们必将肩负起传承师道永恒、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人文学院奉贤2024级本科生党支部
2024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