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出版《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以纪...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儿童乃成人之父

发布日期: 2015/01/01      浏览次数: 11  


 

 俞可
  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似乎旨在期盼印度与巴基斯坦化干戈为玉帛,因为分享此奖的是来自这对世仇邻国的凯拉什·萨蒂亚尔希与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悉喜讯的第一时间,萨蒂亚尔希的感言是:“此奖敦促全球倾听百万儿童至今被忽视的心声……我力不从心与微不足道的努力或多或少让那些身处奴役的百万儿童的心声得以放飞。”同样,马拉拉把此奖献给“所有无人代言、其心声必须受到倾听的儿童”。并非为印巴和平而战,两位得主为儿童而战。萨蒂亚尔希甚而把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冠以“儿童奖”,事实上亦不为过。
  6岁那年的某一天,行走在上学途中,萨蒂亚尔希撞见一位同龄男孩,坐在街边同其父一起为过路行人擦鞋,起早贪黑。背起书包上学堂,萨蒂亚尔希视其为天经地义的儿童生活,遭遇彻底颠覆。对于这项具有高度排他性的基本人权的无法实现,他倍感耻辱且忍无可忍。于是,他11岁就开始为辍学儿童家庭筹款。1980年,26岁的萨蒂亚尔希决意全身心投入儿童权利事业。他毅然舍弃电力工程专业的高校教师职业,发起拯救童年运动,该运动囊括遍布于南亚次大陆的470余个民间团体,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反童工国际组织。为拯救童工于(债务)奴役之中,萨蒂亚尔希及其志同道合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因为这类奴役儿童的工厂往往雇佣大批警卫严密把守。每每忆及此景,他都心有余悸,但8万余名童工由此逃脱苦海,而且,国际劳工组织在其敦促下于1999年终于出台《关于消除最恶劣形式童工的第182号公约》,这足以告慰萨蒂亚尔希的冒死之举。
  生存为基础,发展才是目标,儿童也由此成人。2001年,萨蒂亚尔希发起长达6个月横穿印度的朝圣运动,全程1500公里。自当年起,他在印度遍设儿童友好村。村内,昔日童工不仅享有正规且优质的教育,还通过自主管理学会参政议政理政。在排山倒海的拯救童年运动力推之下,印度联邦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最终于2009年颁布并实施《儿童接受免费和义务教育权利法》。
  马拉拉要是遇上萨蒂亚尔希,其人生轨迹便会改写。1997年出生的马拉拉成长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山区斯瓦特,2009年起为英国广播公司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日记,积极倡导儿童权益并揭露塔利班焚烧女校的暴行,四处奔走呼号,甚而登上电视。灾难却随之而来。2012年10月9日,她在校车上惨遭塔利班武装分子枪击,生命垂危,即刻被送往英国接受治疗。“他们以为,子弹会迫使我们沉默。他们以为,他们可以摧毁我的目标。恐惧、虚弱、无望已被埋葬,坚强、力量和勇气随之诞生。”事发不到一周,联合国全球教育特别大使、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提议,把2015年年底实现全球所有儿童入学计划冠名为“我是马拉拉”。荣耀美誉纷至沓来。联合国定每年7月12日为“马拉拉日”。去年7月1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马拉拉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由百万人签名的倡议书,倡议全球男童女童共享全民教育,并声嘶力竭地呼喊:“让我们拿起书本和笔杆,这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一名儿童、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笔可改变整个世界。”
  马拉拉荣膺诺贝尔和平奖,舆论对此却毁誉参半。歧义者认为,马拉拉尚幼,过早过多的荣誉可能导致“伤仲永”的再演。矛头尤其指向马拉拉的父亲,责备他把未成年孩子置身于危及生命的险境之中。“我感谢我的爸爸,他没有折断我的翅膀,而是助我飞翔。”感言虽真挚,与塔利班的斗争却早已把马拉拉抛入成人世界。儿童扮演人权斗士,在腥风血雨中冲锋陷阵。如今闪亮在公众眼球中的马拉拉褪尽童稚天真,尽显老成持重。去年,在被问及英国生活最难适应之处时,马拉拉悻悻答曰:“这里的人们……从不把我当作一个普通女孩看待。但是,在巴基斯坦,我就是马拉拉,仅此而已。”马拉拉以失却自己的童年为代价来拯救同龄人的童年。
  从爱伦·凯1909年呼唤《儿童的世纪》,直至尼尔·波兹曼1982年断言《童年的消逝》并1995年宣告《教育的终结》。童年,踉踉跄跄地走过一个世纪。而今,放眼全球,儿童仍被种种利益典当、贩卖、蹂躏、毁灭……绑架童年的惨案不胜枚举,由于愚昧、贫困、腐败、麻木、偏执、狂热……童年,已不再是一曲纵情挥洒的田园牧歌。
  在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过程中,傅雷感叹不已:一个儿童所面临的世界之惊险绝不逊于成年人。以一句颠覆性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玛丽亚·蒙台梭利1936年揭示了《童年的秘密》。对于美国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玛格丽特·斯蒂芬森而言,“儿童是永恒的。在每个时代里都有儿童的存在,并将不断地诞生直至世界末日。而且,没有史前时代的儿童、中世纪的儿童、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和现代儿童之分。事实上,只有所有时代和所有种族的儿童。他们是传统的继承者、历史的承受者、文化的融合者以及通向和平之路的使者。”成全儿童担纲“传统的继承者、历史的承受者、文化的融合者以及通向和平之路的使者”,其途径便是“儿童乃成人之父”,意即,成人不应忘却自己曾经童年,而应以回归童年去解读儿童,为儿童创设适宜身心发展的环境。
  毕生怀揣着“更待何时”“舍你其谁”这对问题,萨蒂亚尔希行走在拯救儿童这条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通过推动波澜壮阔的拯救童年运动,萨蒂亚尔希唤醒全球公众对成长的感悟;痛失自己的童年来换取对他人童年的拯救,以这种痛苦的方式,马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之旅。他们殊途同归:一旦发现童年的秘密,便可揭示成人之道。只是这种发现与揭示沾满血泪。这或许就是人类成长的代价吧。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研修/中德协作中心总干事、国际中小学校长联盟2015全球大会组委会成员)
       来源:文汇报,2015年1月1日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