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出版《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以纪...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 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浙江科技学院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改革试点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 2013/07/27      浏览次数: 254  


      摘要: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在中德合作中建设与发展起来的高校,长期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该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的发展机遇,及时转变工作理念,明确提出“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入主流”的指导思想,在中德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留学生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一所建校历史不长的省属本科院校,其在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中的具体实践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浙江正处于全面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科教人才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为此,浙江省适时推出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

      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在中德合作中建设与发展起来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学校及时转变教育外事工作理念,明确提出“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入主流”的指导思想,即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直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集全校之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创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新境界,成为全校自上而下的共识和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

      为此,学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就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即至2015年办学国际化水平处于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国际化主要指标跻身省内高校前列,全面实施《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行动计划》。两年来,学校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和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试点工作为抓手,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一)进一步强化中德合作优势,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学校有近30年的对德合作历史,先后执行过中德政府级合作项目、浙江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项目,与22所德国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和教育部国际司批准的“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据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201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中德高校合作项目数量方面,浙江科技学院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位居中国高校第二位。在长期中德合作过程中,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及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201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院校。

      进一步强化中德合作优势,是学校“十二五”期间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一项重点任务。两年来,学校积极申请设立“教育部中德教育合作交流基地”,计划通过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的三项基本功能,加强中德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不断强化“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通过两年一度的论坛大会、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及论坛专题网站使中德论坛成为中德两国应用型院校、企业的高层对话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目前该论坛有会员高校38所,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论坛大会;积极筹建中德工程师学院,计划全面引进3-5个德国著名应用科学大学工程技术专业及其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掌握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启动德国课程引进计划,共引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课程13门,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考核体系。

(二)积极开展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2010年开设了全英文授课“土木工程”与“市场营销”两个本科专业,2012年新增全英文授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至此,全英文授课的本科专业达到4个,外语授课课程群2个。学校成为全省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化本科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走在了省属高校前列。

      国际化专业采用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混合班的形式实行小班化教学,同时以学分互认的方式与国外合作院校开展双校园联合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生源组成的国际化(1/3为中国学生,2/3为外国学生)、师资结构的国际化(1/3的课程由外籍文教专家承担,2/3由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中方教师承担)、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大量选用国外原版经典教材)、教学场所的国际化(与国外合作院校开展双校园联合培养,要求学生赴国外高校交换学习或参加短期游学项目)。国际化专业及课程群建设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截止2011年,累计招收项目学生606人。通过合作办学,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国际交流能力、学科复合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2011年,项目学生毕业率及取得双方学位率、取得中方学位率分别达到100%、98.15%、100%,初次就业率达到100%。

       开拓中外合作办学新项目是学校“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改革与建设项目。两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大力推进,与美国犹他大学就创办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水平大学展开了多轮磋商;与德国石荷州应用科学大学就合作举办非独立设置的中德工程师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就合作举办“经济学(金融服务方向)”本科教育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与法国赛尔齐•蓬多瓦兹大学就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基本完成了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换生项目和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了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受益面,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积极引进并开展“2+2”、“2.5+1.5”、“3+1”、“3.5+0.5”、“4+1”等多种形式的交换生项目和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两年来,新增学生交流项目20项,各类学生交流项目总计达到61项。2011年,共派出学生220名,与2010年相比,增幅达57%。目前,具有出国(境)学习、交流经历的在校生达58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92%。

 

二、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近年来,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侧重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转变,积极搭建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培育优势学科,努力提升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两年来,新增国际合作科研平台3个。其中,建工学院和德国奥登堡应用科学大学共同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所,开展在绿色建筑设计、科研与开发领域的合作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杭州市科技局项目等多个纵向项目的研究,主持了浙江省建筑节能红外检测技术标准的制定,并承担了金都房产、临安科技园区建筑节能设计等多个横向课题,研究所成为学院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电气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技术经济大学共同成立了汽车电子研究所,该研究团队曾多次获得浙江省外专局引智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得到德国BOSCH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以及日本DENSO等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关注,并与日本DENSO公司合作为国内各大客车制造企业提供电动大客车空调控制系统,其研究成果在客车空调控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具有广阔的市场化前景。机械学院与世界著名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国家物流研究院及嘉兴市政府就共建“浙江中德现代物流研究院”签订了协议,着力引进德国先进的物联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技术和服务理念,在长三角地域打造集研发、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与推广、产业化的国际物联网与物流技术研发与推广基地。该研究团队获浙江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了《特色水果适度可视化监控冷链运输车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合作研究;与弗劳恩霍夫国家物流研究院共建食品物流与配送技术实验室,德方投入价值1000万人民币的科研设备,联合申报的浙江省食品物流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获2012年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培育)立项建设;联合申报的国家国际合作专项--肉品供应链全程质量安全溯源监管智能平台--已顺利进入科技部立项库,预计今年开始立项建设;获“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研究任务《农产品节能冷链物流设备研制》1项。至此,学校与德国合作院校、科研院所在艺术设计、农副产品生化制造与加工、绿色节能建筑、汽车电子及物流技术等领域共同建立了5个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承担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借助国际合作,培育了一批服务绿色智能制造业、生态高值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学科群。2012年,包括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设计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在内的8个学科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校在学科建设水平上跻身新建本科院校前列。

 

三、加大内培和外引力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一)积极实施教师国外研修计划,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

      学校借助国家留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留学基金委与浙江省教育厅专项资助项目和留学基金委与学校专项资助项目三个平台,积极实施教师国外研修计划,每年资助10-20名骨干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或从事学术交流三个月及以上。2011年,共派出教师及管理人员93人次,其中长、短期进修35人次,赴境外长期工作2人次,考察及工作访问43人次,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13人次,具有连续三个月及以上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5%以上。为了鼓励教师赴境外研修,学校将具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列入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

(二)积极引进外国智力,发挥外专外教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2011年,共聘请外籍文教专家、项目专家、外籍语言教师共计91人次,其中,语言类外教18名,专业类外专外教73名。外专外教学科专业分布齐全,涵盖了37个本科专业,专业覆盖率达到84.1%,主要承担了专业教学、语言教学任务,举办学术讲座,参与专业、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培训青年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2年,我校获“浙江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

 

四、积极整合国际合作资源,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一)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留学生教育是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留学生教育步入一个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共招收各类长、短期留学生189人,2011年迅速扩大到670人,约占在校学生的4.5%。学校留学生规模在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排名中不断上升。2009年总人数及学历生人数分别位列第11位和第9位,2011年分别跃居第5位和第6位。

      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明显提升。长期生和学历生总人数及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其中长期生人数从2009年的119名提高到2011年的543名,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从2009年的62.96%提高到2011年的81.04%,学历生人数从2009年的24名提高到2011年的207名,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从2009年的12.70%提高到2011年的30.90%,2012年首次招收硕士层次的高级进修生;留学生专业从汉语言为主向汉语言、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专业转变,本科专业数从2009年的4个提高到2011年的14个,总专业数达到16个;留学生来源国从以往的以德国为主向多国别发展,来源国从2009年的16个国家扩大至2011年五大洲65个国家;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来自缅甸的留学生董经诗先后获得“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决赛”留学生组冠军、2011年“浙江省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和“普通话国际推广形象大使”荣誉称号、“中华诵·2011经典诵读大赛”全国一等奖。

       学校于2011年获得来华留学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院校资格,为学校的留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平台。至此,学校已建立包括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国外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在内的多元化奖学金体系。

(二)积极开展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服务文化强国战略

      以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为主要载体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整合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积极投身海外孔子学院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2011年,学校承办的罗马尼亚克鲁日大学孔子学院在全球358所孔子学院中脱颖而出,成为30所全球“先进孔子学院”之一。同年,学校承办的第二所孔子学院-德国埃尔福特孔子学院-获准成立,举办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网、外交部网站及德国相关媒体纷纷作了报道。

      在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中外共建、友好合作,坚持以文化传播带动语言教学,文化与语言有机结合,高度重视中方院长的选拔和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努力提高国际汉语教育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汉语教学规模迅速增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教材图书建设取得新进展,中文自主学习中心不断完善,人员交流往来频繁。

      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我们又面临一个国际交流与合作新的发展机遇期。高校要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发布时间:2012-09-26 13:21:39]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