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出版《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以纪...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素质高考 多元选拔——浙江省积极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发布日期: 2013/07/27      浏览次数: 176  


      摘要:推进高校招生多元化改革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科学选拔人才的改革方向。浙江省通过实行分类测试、分层选拔的新课改高考制度,三位一体的招生选拔评价新模式,多元化的高职高专招生改革,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早在2010年,结合高中新课改实践,我省就开始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设计,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尊重基层群众的创造、呼应一线师生的关切,集全省之力、汇四方之智,广泛调研论证,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分类测试、分层选拔、多元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框架,这一改革思路及实践探索与日后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高度吻合,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一、浙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我省考试招生改革旨在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教育系统的四方面难题:与高中新课改的有效衔接、推进优质轻负高效的素质教育、适应高校培养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深化公平正义。围绕上述思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一)分类测试、分层选拔的新课改高考制度

       与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相衔接,新课改高考方案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层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模式。主要有五方面改革:

       一是从统一选拔考试到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高考成绩作为投档的唯一依据;会考、综合素质评价进入电子档案,在已投档考生中作为学校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

       二是从单一考试科目到分类设置考试科目。根据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按考试科目、内容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测试和选拔科目分为三大类:一类科目组(重点本科批)为“3+X+自选模块”;二类(普通本科批)维持原有“3+X”科目;三类(高职高专批)在保持“3”(语、数、外)的基础上,设技术科目(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与分类测试相对应,实行分类分批划定分数线。

       三是从单一选择到多重选择。对高校来说,现行第一批院校可自主选用第一类还是第二类科目组;可根据培养目标对会考成绩提出等第要求。对考生来说,包括三大类的选择、模块的“18选6”,技术和英语听力考试时间、次数和考试成绩的选择。

       四是从一次考试到有条件的部分科目的多次考试。技术和英语听力考试安排在平时进行,一年提供两次机会,3、9月份各一次,学生可最多参加两次考试,成绩两年有效,选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这是多次考试的制度设计。

五是从学校集体报名到社会化报名和学校报名相结合。

(二)三位一体的招生选拔评价新模式

      作为对新课改高考方案的深化和完善,我们对多元化评价的思路进行了新的路径设计,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评价的要求落到实处。2011年,我省首次在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进行试点,按“自主测试、参加高考、综合评价、提前录取”的模式,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当年,浙江工业大学试点计划100人,报名325人,入围220人,录取100人。杭州师范大学试点计划160人,报名2103人,入围735人,录取160人。两校共录取260人。录取学生质量保证、专业性向稳定,试点受到学校、考生、社会各方好评。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2年拓展深化。一是扩大试点范围。院校数量从2所扩大到17所,招生计划扩大,院校层次从本科延伸到高职(3所),招生类别从文理科拓展到艺术类。二是体现综合评价体系个性化。首年试点,两校综合成绩均按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2∶3∶5比例合成综合成绩。2012年各校根据培养目标不同折合比例呈现多样化,如中国美术学院按1∶6∶3(实践类),或1∶4∶5(理论类),部分本科院校按3∶2∶5,高职院校则根据高职专业招生特点,逐步提高学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比重,按2∶4∶4比例合成。三是普遍重视并加大对学生专业性向和发展潜质的测评力度。四是与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联系更加紧密。各高校均规定,在高中阶段选修相关课程并取得学分的考生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五是为突出特殊人才打开脱颖而出的通道。在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对在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具备突出特殊才能和卓越表现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可采用特殊才能测评方式,符合条件考生可提高综合素质测试(特殊才能测评)成绩权重,并单独提前录取。

(三)多元化的高职高专招生改革

       我省自2009年起开展高职招生综合改革,在坚持质量标准、坚持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多样化招生改革。目前已形成统考统招、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定向招生、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等多种形式并举的多元化考试招生模式。

1.特色化的统考统招

        高职招生与普通招生有同有异,同在统考,异在科目不同、考试形式不同。“语、数、外”加技术考试,侧重测试实用技能。全面推行技术科目的上机考试。另外是面向中职毕业生开展的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划线录取的形式。

2.高职自主招生

       2007年起开展试点。实行单独报名,单独考试,高考前提前录取,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当年高考和高职单考单招。2012年,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29所,主要为国家级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少量的纳入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民办高职院校。

3.校考加高考高职自主招生和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

       校考加高考高职自主招生实行高校单独组织报名,单独组织考核,并按不超过招生计划150%的比例,择优确定入选考生名单及参加高考录取时学校投档线下批次线上的降分幅度(不超过50分)。入选考生参加高考,且高考成绩须达到我省当年第三批批次线。2011年试点院校9所,共录取1600余人。2012年起,校考加高考高职自主招生提升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

4.定向招生培养

        部分院校根据地方人才需求,开展定向招生,实行统一考试、统一划线、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办法,所招新生全部由用人单位落实就业,财政买单。2009年开展社区医学定向招生试点,2011年扩大到职教师资培养,2012年进一步扩大到学前教育、小学全科教师和基层农技人员培养。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从2011年起,结合公务员招录考试,实行警察类专业招录改革试点,实行“按岗位招录、定岗位使用、入学即入警”的“订单式”招录培养体制。

5.文化+证书考试模式

        从2012年开始,我省对高职类招生考试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率先在汽车专业试行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实行“一考多用”。汽车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笔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基础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达到标准者,颁给汽车专业技能水平证书。对报考高职单考单招汽车专业的考生,技能证书考试成绩计入高职单考单招总分;取得汽车专业技能证书后可申请高职单考单招技能成绩。

(四)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

        “志愿优先”的录取模式由来已久。投档时首先按每高校第一志愿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检索。尽管每批次有多个志愿,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一个一志愿,导致二、三志愿“形同虚设”,押宝博弈成分较大,高校也经常出现“断档”和“大小年”情况,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外对信息相对封闭的农村山区学生也是不公平。为有效消除传统政策设计弊端,我省进行反复论证研磨,于2007年启动平行志愿改革。

        平行志愿录取办法是:文理科各批次实行3个平行志愿;2008年扩大至艺术体育和高职单考单招;2009年各批次(不含提前录取院校)平行志愿增加至5个高校志愿。投档时,首先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对考生的五个平行志愿从A院校到E院校的顺序检索,出现符合条件的院校,即行投档。平行志愿将考生第一志愿选择机会从一次增加到五次,第一志愿平均录取率比实行传统志愿时大大提高,考生志愿展现的空间越来越大。

 

二、主要成效与体会

        我省考试招生的改革实践实现了预期目标,引起了各方关注。刘延东国务委员和教育部主要领导对此充分肯定,中央新闻媒体将其誉为“素质高考、浙江破冰”,全社会予以普遍好评,学校和莘莘学子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今后深化完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将相当部分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多年来,千人一面、万人一卷的弊端显而易见,人为用一张试卷衡量数十、百万考生,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加重了负担,也不利于多样化人才成长。我省实行分类考试后,第三类考试主要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遵循理论够用、技能精专的原则,选报该类考试的学生既可按照自身特点加强技能课程的学习,又减轻了课业负担。据统计,三年来,选报第三类考试的学生为72.84万人次。这些学生转而侧重技能训练应用,将高级蓝领作为职业追求,体现了人才发展多样化的理念,解放了部分学校和学生,这既符合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二)初步实现了学生选择和学校需求的协调统一。分类分层的考试招生机制下,学校可以有效选择适合培养目标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专长的学校,突破了大一统招录体制存在的“拉郎配”行为,为学校办出特色、学生个性发展预留了空间。平行志愿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进一步扩大,提升了学生理性规划人生发展的能力素质。学校也增大了选择学生的言语权,通过对录取考生类别的选择、综合素质评价等第的要求吸纳更加心仪的学生。

     (三)引导学校沉下心来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教育顽疾,之所以长期来难以深入推进,一难社会文化观念,二难教育资源失均,三难评价制度。其中的评价制度发挥了引领导向作用。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如果单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就必然会滋生应试土壤。我省推进分类考试后,给学校和学生以自我定位的平台,很多学校提出了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口号,独木桥现象不断弱化。部分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开设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促进学生特色发展。实行三位一体评价后,学业成绩和综合评价均折成分值,降低了高考在评价中的比重,引导学校更加重视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可以更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潜能,利于量才培养,反过来又会促进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四)促进多元价值观人才观的发展。浙江分类、多元的考试和选拔模式,其实质是尊重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非线性的发展观和多样化的人才观。这就超越了教育领域的单一改革,推动了现代社会文化和传统思维观念的转型发展。由于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设计,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从各自定位目标出发,接纳专业性向各异、发展潜能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了研究型、应用型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加工体系。通过不同领域的成功示例,影响着社会的人才观、价值观。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我省学生选择高中后教育路子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个性,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又推动了教育和考试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

     (五)更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高专招生的综合改革,通过扩大自主权,激发了地方院校的办学活力。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定位准确,为更好培养一线操作型技能人才,学校必然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和地方产业形态,强化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导向。反过来,地方政府也通过对大批专业技能人才的吸纳加快了产业转型发展,收到了成效,又会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双方形成反馈激励的良性互动机制。

     (六)彰显公平正义。分类考试、分层选拔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实质公平。过去全国一卷、千校一面的模式看上去公平,实际是对学生个体差异和自身权益的漠视。浙江新课改高考体制下,学生可以理性客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一年多次考试的机会又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公平公正;同时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相当于变学生一次选择为五次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愿,大大降低选择风险,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偏远地区学生来说更是福音。实行新课改高考和平行志愿后,加上浙江推出的省内院校不留机动计划、严格加分政策和公示制度等配套措施,考生投诉信访量大幅下降,招生录取现场平静有序。

       浙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的要求加大考试评价质量标准研究,加快专科层次招生综合改革力度,拓展三位一体选拔模式,探索外来务工子女就近高考政策,始终重视和回应考生和社会对高考改革的关切,努力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考试招生事业。
来源:浙江教育在线发布时间:2012-09-24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