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业研究生编著出版国内首部教...
胡仲勋近期所发表论文
出版《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阐释》以纪...
2012年出版著作
2012年发表在CSSCI期刊论文简介
中心2011 年科研成果盘点
 
  

教育家的听课天职

发布日期: 2014/08/11      浏览次数: 66  


 

教育家的听课天职

□ 张大文

  教育家,是具有实践教育理论和思想教育理念的教育者,是在行业中有成绩有影响的成就者。但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教育家首先要是一个热心的听课专家。

  教育家往往有着丰厚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听任何年级、任何教师的课都能很快进入角色,把握课堂教学脉搏,感受师生相互启发的律动。他们既能因教师“步步为营”的教学思路换得学生环环相扣的思维操练而欣喜于怀,也会为教学构思的贫乏而焦虑于心。

  在课堂上,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指导者。说他们是学习者,是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置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愿意重新感受开窍的愉悦,愿意发现与肯定授课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授课教师的闪光点或创造力是他不曾拥有和实践过的、正确有效的,便能激发其内心那深化实践、提高认识的教学冲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一个好的学习者,一个好学生。说他们是指导者,是因为他们擅于用平等的姿态和教师探讨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如果我来教,我会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会选择更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的、能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的、让课堂气氛更活跃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师上课是一种创造,那么,教育家听课便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所体现的衡量与鉴别教学效果的标准,源于他们对教材的准确掌握,而准确掌握教材是教育家进行再创造所必需的、贯穿始终的原动力。所以,教育家听课的过程就是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并用教材来衡量和品鉴课堂质量的过程,更是把品鉴上溯到备课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效率反映了备课的效率,精准的教学语言是衡量教师备课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课堂上,教育家一方面要收集被教师淡化和忽略的问题,思考教师如此处理是否恰当,能不能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教师去除教学过程中繁芜、累赘的语言——与其数量多而显单薄,不如数量少而品质高。

  我们可以预见,当下课铃声响起,教育家与教师会有一场怎样推心置腹的深谈!一方是切中肯綮、事无巨细,一方是洗耳恭听,积极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种同心协力为学生、研讨技艺为教学的情景让人动容!

  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教育家恪守其听课的职责,需要他们开创认真研究的风气,消灭学校中普遍存在的“看书看个皮,看报看个题”的“困乏”状态,消灭在学校中大范围存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不良现象。“昏昏”并不会使人“昭昭”,所以这点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以昭昭,使人昏昏”现象依旧大量存在着。究其原因,是因为许多教师只愿看参考资料,不愿刻苦钻研学术,最终导致学术研究氛围的稀薄,而全然不知他们丢弃的是学术研究的“发家之宝”。

  教育家这种随堂听课,并能对课堂存在的问题侃侃而谈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经过长期刻苦钻研练就的。有个教育家曾在一所中学听《〈物种起源〉导言》一课,教育家能根据文字间的逻辑关系,对文中的专业术语,如“遗传”、“变异”、“选种”、“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等提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其他教师却不相信他的解读,跑去问生物教师,而生物教师的解答和他的“自我理解”竟如出一辙。所以说,因暂时的分歧而引起争论是件好事,因为那敢于质疑的勇气弥足珍贵。但请仔细想想,如果我们今天不珍惜这种百家争鸣的教风、学风,不树立教育家以听课为天职的光荣榜样,不聚焦课堂教学,教育谈何发展,教育人将情何以堪?

  (作者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2年6月6


Copyright © 2013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SHNU. 现代校长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234    TEL:021-64324185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