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亲子冲突时,父母如何更好与孩子沟通?
发布时间:2023-09-20浏览次数:17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少家长会采用“鸡娃”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小莉(化名)的妈妈就是格外注重孩子全方面发展,给女儿报名了乐器班。每次琴课,小莉妈妈都会在一旁认真地听,如果小莉表现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后就会格外严厉地训斥她不争气。某次练琴的时候,小莉妈妈看女儿站姿不够端正,便提醒她要站直,过了一会儿发出再次提醒,重复了第三次后,小莉突然丢下手里的乐器和妈妈暴发了激烈的争吵,觉得妈妈“太啰嗦了”。
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是在控制或压制自己;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行为不当,都可能引起激烈碰撞,于是双方都会体验到各种不愉快的心理感受。亲子冲突对家长和孩子都易构成困扰,指责对方,摔打东西会激化冲突,冷战则潜藏着下一场风暴。
那么,家长如何看待和处理亲子冲突呢?

第一,正面看待亲子冲突,成为亲子关系的建设者。
首先,没有任何一段关系是完美的,关系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却也成为有意义的关系中的组成部分,亲子关系也不例外。小莉对妈妈的不满容易让妈妈感到委屈、愤怒。但只有当双方冷静下来之后,心平气和地沟通,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与家长的期待可能是不一致的。建设性地管理冲突时,可以带来更令人满意的互动。
其次,冲突是发生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它不是单方的,一方的行为影响对方的同时,也受对方行为的影响;冲突也不是静止的,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改变的过程。孩子当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家长也不是这段关系中唯一的建设者,父母和孩子都是重要的建设者,这离不开双方参与和沟通。
第二,通过学习了解孩子需求,了解亲子关系的变化性。
一般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难以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随着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家长经受孩子对自己的态度变化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非常痛苦。特别是青春期,有的孩子有时是“天使”,有时是“魔鬼”。如果家长了解亲子关系的变化过程,他们更容易接受孩子的行为是“暂时”性的。建议家长可以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不同需求,了解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第三,从过往冲突经历中学习,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人的所有行为、情绪、想法背后都会有其需要在推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应激反应;如果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反应。如果家长在怒火夹击下,大发雷霆,双方愤怒值升级时,任何一方都容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两败俱伤。家长冲孩子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闭嘴了,他们会忽略反思他们的行为,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家长的反应上,认为家长反应过激,脾气太大。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过去的行为无效,不妨试试以下策略:以小莉妈妈为例,妈妈将对小莉行为的反应按照情绪、想法和行为在头脑里区分出来,还可以列出更详细,类似下面的清单:
情绪:生气,愤怒、难过、委屈、自责......
身体反应:脸发烫,手心或者背上冒汗,身体紧绷......
行为:发脾气、过激行为打孩子......
念头:“白眼狼”、“我很失败,孩子没教好”......
需要:被孩子尊重、被看见......
写完这些,家长的负性情绪强度容易下降,接下来如何避免这类冲突呢?家长可以试试“沟通三步曲”,用语言完成三个表达:描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提出自己的需要。如果家长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对话中表达出孩子的需要,孩子更容易做出改变。
第四,如果冲突正发生,按下“暂停键”,给冲突降温。
就好比当你身处“战火”中,需要按下“暂停键”,先休战,将冲突降温。等大家情绪平复,再进行沟通,这是一个好的选择。学习控制愤怒情绪不容易,这里推荐一个情绪降温三步法:
第一步,先照顾好自己。当你和孩子发生冲突,此时无论如何,先照顾好自己,特别难受的时间可能会持续20秒,过后你的理智会回来,此时记得在心中倒数20秒,让自己冷静一下。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当你大脑里的各种自动念头涌现,如“我很失败,孩子没教好......”等想法围绕着你,让你出现第二波情绪难受,这时做一些事情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尽量让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听歌,洗脸等。同时,不做任何决定。
第三步,说出来。当孩子也冷静下来了,家长主动、平静发起对话,不仅可以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还可以让孩子从你身上学习如何平静沟通。
当然做到这一步特别不容易,如果有困难,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作者:刘世宏 吴心予 陈晓雯
发布时间:2023-09-20浏览次数:17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少家长会采用“鸡娃”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小莉(化名)的妈妈就是格外注重孩子全方面发展,给女儿报名了乐器班。每次琴课,小莉妈妈都会在一旁认真地听,如果小莉表现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后就会格外严厉地训斥她不争气。某次练琴的时候,小莉妈妈看女儿站姿不够端正,便提醒她要站直,过了一会儿发出再次提醒,重复了第三次后,小莉突然丢下手里的乐器和妈妈暴发了激烈的争吵,觉得妈妈“太啰嗦了”。
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是在控制或压制自己;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行为不当,都可能引起激烈碰撞,于是双方都会体验到各种不愉快的心理感受。亲子冲突对家长和孩子都易构成困扰,指责对方,摔打东西会激化冲突,冷战则潜藏着下一场风暴。
那么,家长如何看待和处理亲子冲突呢?
第一,正面看待亲子冲突,成为亲子关系的建设者。
首先,没有任何一段关系是完美的,关系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却也成为有意义的关系中的组成部分,亲子关系也不例外。小莉对妈妈的不满容易让妈妈感到委屈、愤怒。但只有当双方冷静下来之后,心平气和地沟通,家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与家长的期待可能是不一致的。建设性地管理冲突时,可以带来更令人满意的互动。
其次,冲突是发生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它不是单方的,一方的行为影响对方的同时,也受对方行为的影响;冲突也不是静止的,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改变的过程。孩子当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家长也不是这段关系中唯一的建设者,父母和孩子都是重要的建设者,这离不开双方参与和沟通。
第二,通过学习了解孩子需求,了解亲子关系的变化性。
一般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难以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随着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家长经受孩子对自己的态度变化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非常痛苦。特别是青春期,有的孩子有时是“天使”,有时是“魔鬼”。如果家长了解亲子关系的变化过程,他们更容易接受孩子的行为是“暂时”性的。建议家长可以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不同需求,了解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第三,从过往冲突经历中学习,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人的所有行为、情绪、想法背后都会有其需要在推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应激反应;如果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反应。如果家长在怒火夹击下,大发雷霆,双方愤怒值升级时,任何一方都容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两败俱伤。家长冲孩子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闭嘴了,他们会忽略反思他们的行为,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家长的反应上,认为家长反应过激,脾气太大。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过去的行为无效,不妨试试以下策略:以小莉妈妈为例,妈妈将对小莉行为的反应按照情绪、想法和行为在头脑里区分出来,还可以列出更详细,类似下面的清单:
情绪:生气,愤怒、难过、委屈、自责......
身体反应:脸发烫,手心或者背上冒汗,身体紧绷......
行为:发脾气、过激行为打孩子......
念头:“白眼狼”、“我很失败,孩子没教好”......
需要:被孩子尊重、被看见......
写完这些,家长的负性情绪强度容易下降,接下来如何避免这类冲突呢?家长可以试试“沟通三步曲”,用语言完成三个表达:描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提出自己的需要。如果家长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对话中表达出孩子的需要,孩子更容易做出改变。
第四,如果冲突正发生,按下“暂停键”,给冲突降温。
就好比当你身处“战火”中,需要按下“暂停键”,先休战,将冲突降温。等大家情绪平复,再进行沟通,这是一个好的选择。学习控制愤怒情绪不容易,这里推荐一个情绪降温三步法:
第一步,先照顾好自己。当你和孩子发生冲突,此时无论如何,先照顾好自己,特别难受的时间可能会持续20秒,过后你的理智会回来,此时记得在心中倒数20秒,让自己冷静一下。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当你大脑里的各种自动念头涌现,如“我很失败,孩子没教好......”等想法围绕着你,让你出现第二波情绪难受,这时做一些事情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尽量让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听歌,洗脸等。同时,不做任何决定。
第三步,说出来。当孩子也冷静下来了,家长主动、平静发起对话,不仅可以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还可以让孩子从你身上学习如何平静沟通。
当然做到这一步特别不容易,如果有困难,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作者:刘世宏 吴心予 陈晓雯
![]() |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