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峰
发布时间:2021-01-03浏览次数:696
何云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重庆市开县人。1987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工作,1993年月由上海市教委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7月由上海市教委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7月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职攻读),2006年2月获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第二个博士学位,脱产攻读)。曾先后担任法商学院副院长,学报编辑部任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等职,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总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心主任、主编,学术集刊C刊《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主编,《教育参考》主编,集刊《劳动哲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何云峰教授已经形成以哲学研究为思想深度、以管理、教育和文化研究介入社会现实、以发展心理研究打入国际学界的多学科研究基本格局。2001年9月前其学术专长主要在科学哲学和认识论领域,并特别关注社区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公共管理、城市与社区管理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心态文化、礼仪文化等的研究。在知识简单性问题、思维效率问题、进化认识论研究、当代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问题研究、社会心态问题等方面有独特的建树,率先提出知识科学和价值科学的概念和建构设想。 2001年9月起研究兴趣进一步扩展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主要对思维风格、高等教育、大学生发展、儿童同伴关系等有一定的研究。尤其关于儿童关系的研究,合作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上。2013年起担任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和The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等SSCI国际杂志的兼职审稿专家(peer reviewer)。
其学术建树包括四大领域:
(1)在认识论研究方面:较早在国内研究知识简单性问题、思维效率问题、进化认识论问题;
(2)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或文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倡者;
(3)在伦理学研究方面:率先提出道德期待的概念和理论,并将其与社会示范性群体研究相结合;
(4)在教育研究方面,对高等教育和高考改革有系列思考,并提出了独创的启思教育理论。
学术成果
论文
[1] 何云峰. 培养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根基.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
[2] 何云峰. 关于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氛围的制度思考. 社会科学,2015,无(3):131-140.
[3] 朱庆跃(博士后),何云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保守主义挑战的回应.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5-13.
[4] 何云峰. 论政府官员作为示范性群体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2014.
[5] 何云峰.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张的新诠释新概括.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3):1-10.
[6] 朱庆跃,何云峰. 20世纪20年代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玄学派挑战的回应——20世纪20年代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玄学派挑战的回应. 江淮论坛,2014,无(6):45-49.
[7] 何云峰. 建立和完善教育伦理与教师道德的中介架构. 探索与争鸣,2014,无(4):22-24.
[8] 何云峰. 高考改革是有关教育制度顶层重新设计的契机.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
[9] 何云峰. 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根基. 青年学报(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无(4):7-12.
[10] 何云峰. 浙大“10万+”新规是一条怎样的鲶鱼. 解放日报,2017,0(0):第14版.
[11] 何云峰. 简析李大钊的劳动幸福理论(上). 工会理论研究,2017,0(1):2-9.
[12] 何云峰. 简析李大钊的劳动幸福理论(下),《》2017年第2期. 工会理论研究,2017,0(2):20-24.
[13] 何云峰. 从体面劳动到自由劳动——对中国“劳动”之变话题的再探讨. 探索与争鸣,2015,无(12):53-58.
[14] 何云峰. 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散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3):5-12.
[15] 何云峰. 警惕社会达尔文主义撕裂中国. 探索与争鸣,2016,无(9):96-101.
[16] 何云峰. 深入社会现场,方能解决“真问题”. 解放日报,2016,无(无):第10版.
[17] 何云峰. 真正的大国思维:拒绝霸权,开放包容. 解放日报,2016,无(无):第9版.
[18] 何云峰. 教师道德: 期待与角色定位. 伦理学研究,2015,无(4):88-93.
[19] 何云峰. 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 探索与争鸣,2017,0(10):107-111.
[20] 何云峰. 尊重劳动不应成为一句空话. 解放日报,2017,0(10版):第10版.
[21] 何云峰. 人工智能不只是带来失业挑战. 解放日报,2017,0(0):第10版.
[22] 何云峰. 何云峰:从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视角看劳动幸福问题,《江汉论坛》2017年第8期,第页。. 江汉论坛,2017,0(8):49-53.
[23] 何云峰. 人类解放暨人与劳动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江淮论坛,2017,0(1):12-18.
[24] 何云峰. 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续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3):11-18.
[25] 何云峰. 关于劳动人权的四个理论视角.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4):34-41.
[26] 何云峰. 何云峰:尊重劳动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品格. 青年学报,2017,0(3):24-29.
科研项目
[1] 何云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其它项目: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探索,结题.
[2] 何云峰.校德育实践专项:校德育实践专项课题,结题.
[3] 何云峰.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
[4] 何云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问题研究,结题.
[5] 何云峰.人事部:关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实证研究,结题.
[6] 何云峰.校级一般项目: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基层选举的双重作用及对策研究,在研.
[7] 何云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一般项目):进化认识论与知识经济社会,结题.
荣誉奖励
1994年5月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1995年9月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1996年3月主编的《当代公共关系及其操作技巧》获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1998年9月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1998年9月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1999年10月获上海师范大学“我心中的好老师”称号
2001年6月获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2001年9月获上海师范大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5年12月《关于学校应当建议徐汇区政府不将桂花节放在桂林路上的提案》被评为上海市科教系统教(职)工代表大会优秀提案
2009年4月-2014年4月连续6年获上海师范大学“我们身边的好干部”称号
社会兼职
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上海思维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上海市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担任多个学术刊物的主编、同行评议专家、编委成员等: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主编(南大CSSCI核心集刊,每个季度末出版)
《教育参考》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办刊,逢双月出版)
《劳动哲学研究》主编(学术集刊,年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指定会刊)
《青年学报》编委(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主办,季刊)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国际刊物同行评议专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栏目主持人,原执行主编(南大CSSCI来源刊,逢双月出版)
发布时间:2021-01-03浏览次数:696
何云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重庆市开县人。1987年起在上海师范大学工作,1993年月由上海市教委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7月由上海市教委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7月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职攻读),2006年2月获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第二个博士学位,脱产攻读)。曾先后担任法商学院副院长,学报编辑部任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等职,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总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心主任、主编,学术集刊C刊《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主编,《教育参考》主编,集刊《劳动哲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何云峰教授已经形成以哲学研究为思想深度、以管理、教育和文化研究介入社会现实、以发展心理研究打入国际学界的多学科研究基本格局。2001年9月前其学术专长主要在科学哲学和认识论领域,并特别关注社区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公共管理、城市与社区管理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心态文化、礼仪文化等的研究。在知识简单性问题、思维效率问题、进化认识论研究、当代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问题研究、社会心态问题等方面有独特的建树,率先提出知识科学和价值科学的概念和建构设想。 2001年9月起研究兴趣进一步扩展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主要对思维风格、高等教育、大学生发展、儿童同伴关系等有一定的研究。尤其关于儿童关系的研究,合作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上。2013年起担任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和The Journal of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等SSCI国际杂志的兼职审稿专家(peer reviewer)。
其学术建树包括四大领域:
(1)在认识论研究方面:较早在国内研究知识简单性问题、思维效率问题、进化认识论问题;
(2)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或文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倡者;
(3)在伦理学研究方面:率先提出道德期待的概念和理论,并将其与社会示范性群体研究相结合;
(4)在教育研究方面,对高等教育和高考改革有系列思考,并提出了独创的启思教育理论。
学术成果
论文
[1] 何云峰. 培养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根基.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
[2] 何云峰. 关于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氛围的制度思考. 社会科学,2015,无(3):131-140.
[3] 朱庆跃(博士后),何云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保守主义挑战的回应.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5-13.
[4] 何云峰. 论政府官员作为示范性群体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2014.
[5] 何云峰.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张的新诠释新概括.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3):1-10.
[6] 朱庆跃,何云峰. 20世纪20年代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玄学派挑战的回应——20世纪20年代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玄学派挑战的回应. 江淮论坛,2014,无(6):45-49.
[7] 何云峰. 建立和完善教育伦理与教师道德的中介架构. 探索与争鸣,2014,无(4):22-24.
[8] 何云峰. 高考改革是有关教育制度顶层重新设计的契机.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
[9] 何云峰. 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根基. 青年学报(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无(4):7-12.
[10] 何云峰. 浙大“10万+”新规是一条怎样的鲶鱼. 解放日报,2017,0(0):第14版.
[11] 何云峰. 简析李大钊的劳动幸福理论(上). 工会理论研究,2017,0(1):2-9.
[12] 何云峰. 简析李大钊的劳动幸福理论(下),《》2017年第2期. 工会理论研究,2017,0(2):20-24.
[13] 何云峰. 从体面劳动到自由劳动——对中国“劳动”之变话题的再探讨. 探索与争鸣,2015,无(12):53-58.
[14] 何云峰. 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散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3):5-12.
[15] 何云峰. 警惕社会达尔文主义撕裂中国. 探索与争鸣,2016,无(9):96-101.
[16] 何云峰. 深入社会现场,方能解决“真问题”. 解放日报,2016,无(无):第10版.
[17] 何云峰. 真正的大国思维:拒绝霸权,开放包容. 解放日报,2016,无(无):第9版.
[18] 何云峰. 教师道德: 期待与角色定位. 伦理学研究,2015,无(4):88-93.
[19] 何云峰. 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 探索与争鸣,2017,0(10):107-111.
[20] 何云峰. 尊重劳动不应成为一句空话. 解放日报,2017,0(10版):第10版.
[21] 何云峰. 人工智能不只是带来失业挑战. 解放日报,2017,0(0):第10版.
[22] 何云峰. 何云峰:从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视角看劳动幸福问题,《江汉论坛》2017年第8期,第页。. 江汉论坛,2017,0(8):49-53.
[23] 何云峰. 人类解放暨人与劳动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江淮论坛,2017,0(1):12-18.
[24] 何云峰. 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续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3):11-18.
[25] 何云峰. 关于劳动人权的四个理论视角.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4):34-41.
[26] 何云峰. 何云峰:尊重劳动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品格. 青年学报,2017,0(3):24-29.
科研项目
[1] 何云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其它项目: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探索,结题.
[2] 何云峰.校德育实践专项:校德育实践专项课题,结题.
[3] 何云峰.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
[4] 何云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问题研究,结题.
[5] 何云峰.人事部:关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实证研究,结题.
[6] 何云峰.校级一般项目:国际非政府组织介入我基层选举的双重作用及对策研究,在研.
[7] 何云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一般项目):进化认识论与知识经济社会,结题.
荣誉奖励
1994年5月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
1995年9月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1996年3月主编的《当代公共关系及其操作技巧》获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1998年9月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1998年9月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1999年10月获上海师范大学“我心中的好老师”称号
2001年6月获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2001年9月获上海师范大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5年12月《关于学校应当建议徐汇区政府不将桂花节放在桂林路上的提案》被评为上海市科教系统教(职)工代表大会优秀提案
2009年4月-2014年4月连续6年获上海师范大学“我们身边的好干部”称号
社会兼职
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上海思维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上海市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担任多个学术刊物的主编、同行评议专家、编委成员等: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主编(南大CSSCI核心集刊,每个季度末出版)
《教育参考》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办刊,逢双月出版)
《劳动哲学研究》主编(学术集刊,年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指定会刊)
《青年学报》编委(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主办,季刊)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国际刊物同行评议专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栏目主持人,原执行主编(南大CSSCI来源刊,逢双月出版)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