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圈子会影响青少年的合作水平吗?
发布时间:2021-03-15浏览次数:269
同伴圈子也称非正式同伴团体,指儿童青少年与同伴经常在一起亲密互动的非正式小团体,通常由3~10人组成。与友谊等双向社会关系不同,每个同伴圈子都代表了某种社会情境,在共同准则和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成员的集体互动发展起来。圈子的社会特征引导儿童青少年对各种任务做出反应,促进社会互动和个体行为的发生。
合作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影响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因素既包含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情绪、性别等,也包括群体特征、文化背景和任务结构等。在这些因素中,同伴圈子对青少年的合作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同伴圈子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发展,参与合作也有助于其获得群体的文化准则和恰当的行为模式。
在探讨同伴对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影响方面,以往大多数研究主要考察个体层面,而较少从群体层面和纵向层面揭示同伴圈子的类型或特点对其成员个体后续合作行为的影响。2020年9月15日,发表在《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中,上海师范大学崔丽莹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追踪研究。
研究人员从苏州市某初级中学选取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第一年T1被试为 768 人,第二年T2被试为 749 人,19 人因缺课等原因未完成调查。采用社会认知地图、合作倾向评定量表与公共物品困境实验等测量工具,探讨同伴圈子的发展特征及其对T1和T2合作倾向与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以性别区分同伴圈子,纯女生的同伴圈子数量最多而规模最小,男女混合的同伴圈子规模最大而数量最少; 以地域区分同伴圈子,跨地域的同伴圈子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2)女生的同伴圈子最为稳定,男女混合的同伴圈子最不稳定;(3)在男女混合的同伴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预期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而在单性别同伴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行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研究者的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青少年的同伴圈子及其对个体合作水平的影响。
第一、从同伴圈子的构成特征来看,初中生更倾向于选择单性别的同伴圈子,研究者给出了两点解释:其一,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对异性间交往比较敏感,易出现性别疏离现象,个体更偏爱与同性别伙伴一起游戏,避开异性同伴,这有助于减少同伴压力或卷入“早恋”的名誉威胁; 其二,同性间在兴趣爱好、问题解决或思维模式的同质性有助于圈子内部交流,圈子成员间的讨论互动能促进对新问题的解决。此外,初中生的同伴圈子存在明显的跨地域偏好,这一趋势表明,初中生同伴圈子的形成不仅不存在社会地域排斥现象,而且不同背景更有助于增加圈子自身的活力,提升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吸引。
第二、从同伴圈子的变化趋势来看,初中生的圈子规模会逐渐增大,在第二年的人数增加了。女生圈子的稳定性最好,男女混合圈子的稳定性最差,研究者指出,异性圈子更不稳定的原因可能是青春期男女生的交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三、从不同类型的同伴圈子对初中生合作水平的影响来看,混合性别圈子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预期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而单性别圈子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行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研究者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与单性别圈子相比,由于男女思维方式不同,混合性别圈子中的成员更难以推断和了解彼此的想法,也就更难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因而圈子层面的影响更依赖于对同伴的预期水平,而不是行为层面的单向强化。
总的来说,本文对初中生同伴圈子及其对合作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纵向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正如文中指出: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圈子不仅决定儿童青少年的交往范围和互动质量,而且影响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同伴圈子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发展,参与合作也有助于其获得群体的文化准则和恰当的行为模式
完
参考文献:
周钰, 吴琴, 韩宪国, 崔佳蕾, 翟梦真, 邹何辉 ... 崔丽莹. (2020). 初中生同伴圈子的发展及其对合作倾向、预期和行为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5), 555–562.
发布时间:2021-03-15浏览次数:269
同伴圈子也称非正式同伴团体,指儿童青少年与同伴经常在一起亲密互动的非正式小团体,通常由3~10人组成。与友谊等双向社会关系不同,每个同伴圈子都代表了某种社会情境,在共同准则和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成员的集体互动发展起来。圈子的社会特征引导儿童青少年对各种任务做出反应,促进社会互动和个体行为的发生。
合作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影响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因素既包含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情绪、性别等,也包括群体特征、文化背景和任务结构等。在这些因素中,同伴圈子对青少年的合作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同伴圈子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发展,参与合作也有助于其获得群体的文化准则和恰当的行为模式。
在探讨同伴对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影响方面,以往大多数研究主要考察个体层面,而较少从群体层面和纵向层面揭示同伴圈子的类型或特点对其成员个体后续合作行为的影响。2020年9月15日,发表在《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中,上海师范大学崔丽莹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追踪研究。
研究人员从苏州市某初级中学选取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第一年T1被试为 768 人,第二年T2被试为 749 人,19 人因缺课等原因未完成调查。采用社会认知地图、合作倾向评定量表与公共物品困境实验等测量工具,探讨同伴圈子的发展特征及其对T1和T2合作倾向与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以性别区分同伴圈子,纯女生的同伴圈子数量最多而规模最小,男女混合的同伴圈子规模最大而数量最少; 以地域区分同伴圈子,跨地域的同伴圈子数量最多且规模最大;(2)女生的同伴圈子最为稳定,男女混合的同伴圈子最不稳定;(3)在男女混合的同伴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预期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而在单性别同伴圈子中,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行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研究者的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青少年的同伴圈子及其对个体合作水平的影响。
第一、从同伴圈子的构成特征来看,初中生更倾向于选择单性别的同伴圈子,研究者给出了两点解释:其一,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对异性间交往比较敏感,易出现性别疏离现象,个体更偏爱与同性别伙伴一起游戏,避开异性同伴,这有助于减少同伴压力或卷入“早恋”的名誉威胁; 其二,同性间在兴趣爱好、问题解决或思维模式的同质性有助于圈子内部交流,圈子成员间的讨论互动能促进对新问题的解决。此外,初中生的同伴圈子存在明显的跨地域偏好,这一趋势表明,初中生同伴圈子的形成不仅不存在社会地域排斥现象,而且不同背景更有助于增加圈子自身的活力,提升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吸引。
第二、从同伴圈子的变化趋势来看,初中生的圈子规模会逐渐增大,在第二年的人数增加了。女生圈子的稳定性最好,男女混合圈子的稳定性最差,研究者指出,异性圈子更不稳定的原因可能是青春期男女生的交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三、从不同类型的同伴圈子对初中生合作水平的影响来看,混合性别圈子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预期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而单性别圈子个体的合作预期与行为更容易随着圈子合作行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研究者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与单性别圈子相比,由于男女思维方式不同,混合性别圈子中的成员更难以推断和了解彼此的想法,也就更难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因而圈子层面的影响更依赖于对同伴的预期水平,而不是行为层面的单向强化。
总的来说,本文对初中生同伴圈子及其对合作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纵向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正如文中指出: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圈子不仅决定儿童青少年的交往范围和互动质量,而且影响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同伴圈子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发展,参与合作也有助于其获得群体的文化准则和恰当的行为模式
完
参考文献:
周钰, 吴琴, 韩宪国, 崔佳蕾, 翟梦真, 邹何辉 ... 崔丽莹. (2020). 初中生同伴圈子的发展及其对合作倾向、预期和行为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5), 555–562.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Tel:021-64323907-2406 E-mail:shnuchildfamily@163.com
|